在我的記憶深處,外婆從未真正離去。盡管她離開我們快40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依舊鮮活地存在我的腦海里。
那些和外婆在一起的時光,依然在我心底深處閃爍著最暖的光。
外婆出生于上世紀的 1911年,老家在汝陽縣的龍王溝。她的父親大概是個走南闖北的商人,母親來自河南襄縣。外婆上面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
三歲那年,母親帶著她和姐姐回娘家不幸染病。那時醫療條件差,母親竟病逝在襄縣。路途遙遠,父親只好把母親的遺體暫時安置在襄縣,帶著兩姐妹回到汝陽。
母親去世后,父親沒有再娶。外婆十幾歲時,有一天父親帶著姐姐外出,幾天后卻獨自歸來。外婆哭著問姐姐去哪兒了,父親始終沉默不語。她心里隱隱覺得,姐姐可能被父親賣了。
后來,父親又做主把她送到三屯街一戶富裕人家當童養媳。
那戶人家大概是父親生意上的朋友,家境殷實,院子很大。老兩口只有一個兒子,對她也不錯,教她做家務,從不苛待。等外婆長大,便與外爺成親,過上了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的生活。
在外婆的講述里,一家人四個大人,除了她,其他三個都抽大煙(也就是吸食鴉片)。每次公婆外出回來,若是先端上飯菜,二老就會不高興,得先點上大煙,抽完煙才吃飯,那時對飯菜也就不怎么挑剔了。
外爺身材清瘦,精明能干。雖說他們是父母包辦的婚姻,可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夫妻二人相處得十分融洽,先后有了三個子女。外爺家境好,為人慷慨,人緣極佳,結拜兄弟就有十來個。聽外婆講,他們輪流坐莊請客,輪到自家時,頭幾天就開始準備,蒸饃煮肉,準備好多吃的,遠道而來的客人還會留宿。那時候,外婆操持家務雖然辛苦,日子倒也衣食無憂。
然而,命運的重擊毫無預兆地降臨。外婆還不到30歲,外爺背上長了個瘤子,怎么治都治不好,最終丟了性命。家里的頂梁柱轟然倒塌,上有年邁的婆婆,下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最大的才10歲,最小的還不滿一歲,外婆的艱難可想而知。
起初,結拜弟兄們還出手相助,可救急不救窮,坐吃山空,又能維持多久呢?婆婆過慣了奢侈的生活,還要繼續抽大煙,便開始變賣家產,甚至打起了賣房子的主意。
外婆家的院子很大,進大門分東西兩院,都是完整的四合大院,婆婆要賣東院,外婆堅決不同意,為此和婆婆大吵了一架。外婆想的是,家里有兩個兒子,將來一人一處院子多好啊??伤K究沒能拗過婆婆,東院賣掉之前,外婆坐在院子里大哭一場,還把一塊她非常喜歡的青石板,從東院艱難地滾到了西院。
外爺去世時,大舅才10歲,小小年紀就嘗盡了人間的冷暖。12歲時,大舅就挑起了養家的重擔,幫外婆料理家務,照顧弟妹。再大一點,就學著別家男人上山砍柴。外婆想求鄰居帶帶他,大舅卻倔強地說不用,他早已打聽好了進山的路,自己能去。
外婆講,記得大舅第一次去山里砍柴,天都快黑了還沒回來。那時天黑要關寨門,外婆生怕大舅被關在寨門外,就站在寨墻上,對著夜空大聲哭喊大舅的名字。直到看見年幼的大舅挑著一小擔柴火走來,她那顆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就這樣,他們孤兒寡母在艱難中煎熬、掙扎……終于,春雷一聲震天響,解放了!外婆一家的生活迎來了曙光,日子漸漸安穩起來。
大舅人品好,干活不惜力,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鄉里推薦他去洛陽軸承廠當工人。可大舅是個大孝子,想到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養大,實在不忍心撇下母親去洛陽,便放棄了進城當工人的好機會,在家當了18年生產隊長,哪怕身體累垮了,社員們還是一心選他當隊長。
外爺去世時,二舅還不到一歲,沒有享受過什么父愛,外婆既是慈母又是嚴父,從不慣著這個小老三,外婆說二舅從小頑皮,沒少挨打??啥颂焐男郧楹浪?,走到哪里都有親如兄弟的好朋友,上天又賜他一段好姻緣,二舅媽特別能干,當姑娘時就入了黨,還是大隊的婦聯主任,結婚后把這些優良作風帶到了婆家,性格開朗,心地善良,孝敬婆婆,疼愛孩子。分家后另起了宅院,從祖宅搬了出來,現在的宅院寬敞大氣,兒女雖都已長大,一個個走了出去,分別在縣城、洛陽、鄭州安了家,可老兩口仍將家打理得干干凈凈,使兒女們回來有根可尋。
解放后,12歲的媽媽被動員進了學堂。媽媽品學兼優,門門功課都是5分,被保送進中學繼續學習。那時,媽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可外婆堅持支持她讀書,說不能像自己一樣大字不識。媽媽結婚后也沒中斷學業,直到有了孩子才停下。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建設如火如荼,各條戰線都缺人,尤其是有文化的人。媽媽生完孩子后,被動員參加工作,進了供銷社當了營業員。由于爸媽是雙職工,無暇顧及家里,外婆就從老家趕來,全身心投入到照看孩子和料理家務中。
外婆十分能干,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讓媽媽能安心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入了黨,提了干,曾當選河南省工會工作先進者,出席了省代會。
外婆一生勤勞,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晚輩,我們家雖是市民吃商品糧,可外婆從不慣著孩子們,兩個弟弟雖不用像農家子弟那樣,暑假要去田里勞動,可外婆要求他倆到麥收后的地里去拾麥茬,說是要烙饃用。其實,外婆是想讓弟弟們多和大自然接觸,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外婆每次都幫弟弟們把拾回來的麥茬整整齊齊剁得老高,使兩個弟弟很有成就感,無形中也鍛煉了身體。外婆常和我們說人要肯干,要有志氣,還常拿一些民間俗語敲打我們,那些俗語到現在我還記得,比如“指朋友,靠親戚,不如自己立志氣”,“說人前,落人后”,意思是不要說別人閑話,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做人要實實在在,不管干啥,都要好好干。記得小時候我們一說冷,外婆就說:干活吧,干活能掙個大棉襖。
外婆把我們一家的生活照料得細致入微,讓父母能夠安心工作。每次蒸完饃,哪怕我們再餓,她也不讓我們吃熱饃,怕吃壞了肚子,而是搗好蒜汁,讓我們蘸著吃。夏天為了讓兩個弟弟午睡,怕他們去河里洗澡,外婆就專門睡在屋門口擋著路。有時調皮的弟弟趁外婆睡著了偷偷溜出去玩,回來外婆就會撓撓他們的小腿,看有沒有白印子,有白印就說明去河里洗澡了,少不了要懲罰他們。
外婆不僅飯菜做得好,針線活也是一流。我們姊妹幾個的穿戴在同齡人中總是最時髦的,同學們經常問我要鞋樣。爸爸調侃說給我做的鞋太多時,外婆就會說:“她長得快,有恁大神,不給她蓋恁大廟?”
我們姊妹四個,我是家里的老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在外婆及父母的正確教導下,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勤奮努力、踏實肯干。
兩個弟弟特別有擔當。大弟參軍后寫回來的第一封信,開頭就是“至高無上的外婆,敬愛的爸爸媽媽,親愛的姐姐、弟弟、妹妹你們好!”外婆晚年生病住院,病危出院時,大弟一聲不響就結清了所有費用。小弟得知后,準備了一車面粉和蔬菜拉到舅舅家,還買了好幾匹孝布。按說這些該是媽媽和舅舅們做的事,可他們兩個不到30歲的外甥全做了,把外婆的喪事辦得風風光光,街坊鄰居無不稱贊。
小妹是家里最小的,年齡上整整小我一輪,從小和我一樣喜歡文學,長大后也是筆耕不輟,成為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老爸去世后,怕老媽在老家觸景生情,便將老媽接到了自己家中,發揮她喜歡文學的特長,陪老媽讀報紙,聊《紅樓夢》,每晚陪老媽散步,一住就是十年……
我們姊妹四個一直親密無間,整個大家庭更是互幫互助,親如一家,我覺得,這就是從外婆那一輩就傳下來的優良家風,是她老人家的最大功勞。
外婆也時常想念那個從小照顧她、呵護她、待她如母卻不知下落的姐姐。直到60年代初,從娘家傳來消息,說是有人從欒川回來,帶回了姐姐的消息。那時由于交通不便,百里之外的的欒川,也是相當遙遠,但終究是有了姐姐的消息,外婆喜極而泣,隨即大舅便與一位表舅,帶上外婆準備的干糧,牽著一頭小毛驢,踏上了尋親的道路。
他們從汝陽出發途徑嵩縣,一路打聽,經歷了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欒川潭頭石門的姨外婆家,據說兩姐妹第一次見面哭啊哭,一直哭個沒完。
原來,當年外婆的父親并不是把姨外婆賣掉了,而是把她嫁給了潭頭一位許姓鄉紳的兒子。
這位鄉紳家境好,威望也挺高,卻膝下無子,過繼了一個兒子娶妻生子后,孩子才兩歲兒媳竟患病去世,外婆的父親覺得這位鄉紳各方面都不錯,就自己做主了姨外婆這門親事。
說來也怪,自從姨外婆嫁進許家后,人生像開了掛似的,先后為許家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使許家真正成了當地的望族,6 個兒子參軍的,上大學的,從政的,教書的,個個優秀。
當年,可能外婆的父親覺得讓自己閨女一進門就當了后媽,說出去沒面子,所以回去后任憑怎么問,都不說姨外婆去哪里了,問急了,還曾對外謊稱得了急病,人沒了……也總算是蒼天有眼,兩姐妹終于見面了,自此以后,兩姐妹每年都要走動,不是你來便是我往,保持了幾十年。
外婆和姨外婆這份手足情、姐妹情,也深深地感動影響著兩家的晚輩。
外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當年,她的一位好姐妹不堪丈夫家暴,離婚后帶著兒子無處安身,外婆就讓他們母子住進自己家,那個被照顧的男孩一直感激地叫外婆“娘”,成了外婆的干兒子,我們小輩也一直喊他為“舅舅”, 親如一家。 70年代,家隔壁的素娟,丈夫在搞大寨田時因塌方去世,留下3個年幼的孩子,十分可憐。外婆看到素娟的遭遇,就想起自己年輕時的艱難,叮囑媽媽要多幫助她,只要素娟借錢,就二話不說借給她。外婆還不顧年邁,經常幫素娟看孩子。外婆去世時,素娟披麻戴孝送到墳上,哭得悲痛欲絕……總之,無論外婆住在哪里,家里永遠是最熱鬧的,總有街坊鄰居來嘮嗑來訴說煩惱來尋求幫助。
這就是外婆的故事。她淳樸善良、勤勞堅韌的品格,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庇護著我們幾代人,成為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外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作者:鈺敏,平平凡凡,一心向善,喜歡閱讀。
轉載、商務,請注明情況,加編輯微信:gancaozi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