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間,余承東在華為和北汽集團聯合舉辦的"享界品牌之夜"活動上,首次公開回應了5月份被網友拍到"開車睡覺"的爭議事件。余承東表示:“前段時間我開車被人拍,說我開車我睡覺,那是大早上啊,我怎么可能睡覺呢?我當時是在低頭看手機。”
“我當時是在低頭看手機。”7月8日華為“享界品牌之夜”上,余承東對五月那段引發眾議的視頻做出澄清,并自稱已主動去公安局“自首”,交了罰款扣了三分。風波初平,然而其中折射出的科技倫理斷層,卻遠非一次個人“自首”所能彌合。
余承東的“自首”行為,在輿論場上確實有幾分壯士斷腕的意味。然而在公眾人物身份之外,作為華為終端BG董事長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他更應是智能駕駛技術安全倫理的標桿守護者。當技術推廣者自身陷入技術使用邊界的迷思,這反諷便格外刺眼——技術倫理的“知行合一”本不該如此斷裂。
這場爭議的核心,是技術現實與法規框架的錯位。余承東在活動中熱切呼喚L3級自動駕駛法規早日落地,描繪“睡覺、看手機”的輕松圖景。然而根據現行《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在L2級別輔助駕駛之下,駕駛員仍是駕駛活動的第一責任人,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嚴格約束。技術愿景在現實中遭遇冰冷的法律邊界,科技狂奔與倫理護欄之間的裂縫由此暴露無遺。
更深的斷層存在于公眾認知層面,當網友猜測余承東是在“測試自動駕駛”,當部分輿論以“余總太辛苦”為由模糊安全底線,這折射出技術光環對安全意識的潛在侵蝕。問界客服在回應中明確表示:“行駛中需要手握方向盤,并目視前方”——這清醒的聲明與余承東描繪的未來藍圖形成了微妙張力。技術可以暢想未來,但安全必須立足當下。
在科技與倫理的斷層之上,責任必須清晰落地。企業宣傳智能駕駛功能時,必須杜絕模糊地帶,以最醒目的方式警示現行法律框架下的使用限制。監管機構則需加速構建適應技術發展的法律體系,讓L3級自動駕駛有法可依,讓責任認定有據可循。而當每一位駕駛者手握方向盤時,無論車輛具備何種“智能”,都需銘記,安全永遠在人類手中,而非代碼深處。
余承東的“自首”是一次個人的交通違法處理,卻意外成為一面照妖鏡,映出技術狂飆中那條危險的倫理斷層。在自動駕駛的征途上,法規需如影隨形,企業責任當固若磐石,公眾認知更需警鐘長鳴。因為科技當使人更自由,而非更危險——當每一輛智能汽車啟動時,這條安全底線必須比任何算法都更先抵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