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深入鄉村支教,或走進企業實習,或參與科研項目,或開展志愿服務。每年暑假,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走出校園,投身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
社會實踐,已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一課。如何上好這門課,讓它真正成為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橋梁?
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在溫室里靜待花開,而是直面風雨抽枝展葉。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鍛煉能力、培養品格的重要平臺。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實踐不僅是一門“必修課”,更是一次“成人禮”。
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中,對社會缺乏深入了解。社會實踐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有機會走進社會,了解國情民情,感受時代脈搏。這種認知跨越,是書本知識無法替代的。
社會實踐還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通過實踐,大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是課堂學習無法實現的。
社會實踐往往需要團隊合作,大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溝通、協作和領導,培養團隊精神和責任感。這種品格的塑造,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
社會實踐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大學生“走出去”,更在于讓他們“帶回來”——帶回對社會的認知、對能力的信心、對責任的擔當。
然而,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仍存在一些“痛點”。
有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局限于支教等少數形式,缺乏創新和多樣性;有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重報告、輕實效,背離了實踐的初心;一些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脫節,難以發揮實踐對專業學習的促進作用……
這些“痛點”,不僅削弱了社會實踐的效果,也挫傷了學生積極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上好社會實踐這門課的關鍵。
搭建科學合理的實踐體系。高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實踐項目的頂層設計,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學生需求,開發多樣化的實踐課程。同時,結合時代特點,創新實踐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構建社會協同的體制機制。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實踐崗位;企業和社會組織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自身發展相結合,實現互利共贏。此外,還應加強資金保障與安全管理,讓學生安心參與社會實踐。
今天,大學生社會實踐正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它不僅是青年認識社會的窗口,更是青年與國家同頻共振的重要紐帶。
當他們帶著實踐中的思考與收獲重返校園時,他們帶回的不僅是基層的真實圖景,更是一個群體蓬勃生長的希望和動力。而這,正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最動人的價值所在。(王敬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