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看看新聞報道,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正式解除全球三大芯片設計軟件供應商對華出口限制。分別是新思科技、楷登電子和西門子。德國西門子公司發布官方聲明,表示已收到美國商務部通知,在中國開展業務已不再需要獲得“政府許可”。已全面恢復中國客戶對其軟件和技術的訪問權限。然而沒過多久,特朗普突然翻臉了!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政府計劃進一步限制英偉達等企業向馬來西亞和泰國出口AI芯片,防止中國通過東南亞國家獲取先進技術。這一消息距離美方宣布解除部分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沒多久,政策轉向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美國商務部正起草新規,試圖堵住此前政策漏洞。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可能對在馬、泰設廠的半導體企業實施更嚴格審查,確保最終產品不流向中國。這一舉動暴露了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頑固性,即便在表面讓步后,仍試圖從其他角度施加壓力。
美國對華芯片限制已持續三年,從最初的直接禁運逐步升級為全球供應鏈圍堵。2022年,美國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限制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華出口半導體設備。2023年,美方進一步收緊規則,要求所有使用美國技術的芯片企業必須獲得許可才能向中國供貨。英偉達等公司多次警告,這種做法不僅損害美國企業利益,還加速了中國技術自主化進程。黃仁勛曾公開表示,限制措施導致英偉達損失150億美元銷售額,而中國芯片產業反而因壓力加快研發步伐。
馬來西亞和泰國成為新目標并非偶然。兩國是東南亞半導體封裝測試中心,全球約20%的芯片在此完成最后工序。許多跨國企業在這兩國設廠,既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又規避美國直接對華禁令。美方此次出手,顯然是要切斷中國通過第三方獲取技術的路徑。新規可能要求馬、泰政府配合審查出口流向,甚至限制中國企業投資當地芯片產業。這種長臂管轄手段早已被中方多次批評為經濟脅迫。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政策反復背后是內部博弈的結果。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需要安撫英偉達等科技巨頭,避免股市動蕩;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松對華技術遏制,以免被共和黨鷹派指責對華軟弱。撤銷《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看似讓步,實則留了后手——新規則專門針對東南亞國家,形成更隱蔽的封鎖鏈。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策略暴露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本質:既要榨取經濟利益,又要維持科技霸權。
中方已多次表明立場,反對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從稀土管制反制到限制美光產品,中國始終采取對等回應。面對美方新動作,中方可能進一步強化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東南亞國家不會輕易配合美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多次強調,不會在中美間選邊站隊。泰國也積極吸引中國投資,中泰鐵路等項目穩步推進。兩國清楚,過度配合美國可能失去中國市場。英特爾、AMD等企業在馬、泰均有重要布局,當地政府必須權衡經濟利益與政治壓力。若美方施壓過猛,可能迫使東南亞轉向與中國深化合作。
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退無可退,必須做好長期斗爭準備。一方面加快國產替代進程,在光刻機、EDA軟件等"卡脖子"環節持續攻關;另一方面深化與其他國家的科技合作。當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工廠開始拒絕美國指令時,當歐洲企業悄悄擴大對華技術合作時,美國的圍堵計劃就會不攻自破。歷史已經證明,任何技術封鎖最終都會被創新力量沖破,區別只在于時間早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