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7月6日,中國財政部發布通知,對部分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采取限制措施,回應歐盟上月相關限制,措施即日生效。這一反制源于歐盟的一意孤行。此前,歐盟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其醫療器械公共采購,中方多次溝通無果,只能以對等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這種針對性明確的反制,不影響在華歐資企業產品,精準指向歐盟的貿易壁壘。
歐盟近期的舉動頗耐人尋味。一邊面臨美國8月1日加征更高關稅的威脅,一邊卻在中美貿易博弈中打“中國牌”,想以此討好美國獲取談判籌碼。可美國根本不買賬,反而要求歐盟做出更大讓步。歐盟對美市場依賴度高,哪怕10%的額外關稅都難以承受,更別說50%的威脅了。歐洲一些老牌強國,面對中國發展焦慮感日增,保護主義傾向漸顯。法國財長就呼吁加強對華關稅壁壘,聲稱要保護工業基礎。這與其長期鼓吹的“自由貿易”背道而馳。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歐盟對華進口增長、出口減少,說到底是其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上的競爭力下降。俄烏沖突成了轉折點,歐盟的短視地緣政策,不僅帶來能源轉型陣痛,更讓工業成本高企,相關產業衰落難以避免。歐盟想扭轉局面,可其對俄烏議題的偏執態度讓可能性極低。心態失衡加上零和博弈思維,讓他們沒法冷靜審視自身利益。在中歐經貿談判中,歐盟急需進入中國市場,卻拿不出等價籌碼,只能靠設壁壘、炮制議題來增加議價權,還美其名曰“在商言商”,這顯然不切實際。
中國的反制并非報復,而是為了更有效的溝通,讓歐盟回歸現實,為中歐關系長遠健康發展鋪路。這和之前反制美國的思路一致,美國一個多月就回到談判桌,歐盟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中歐關系今年“高開中走”。3月以來,多位歐洲政要訪華,歐洲議會與中方取消交往限制,但貿易摩擦仍在,歐盟領導人還不時有涉華負面言論。這背后是歐盟內部對中國看法不一,且缺乏戰略自主,在防務安全等方面受制于美國,面對美國時“既怕又想討好”。
特朗普(資料圖)
王毅外長近期訪問歐盟總部及德、法等國,意義重大。比利時作為歐盟總部所在地,戰略地位關鍵;法國在國際上發聲多,影響力獨特;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2000億美元,雙向投資活躍。此行旨在凝聚合作共識,妥善處理分歧,為中歐高層互動奠定基礎。訪問中,“穩定”是雙方高頻提及的詞。中歐作為世界重要力量和經濟體,合作則共贏,對立則雙輸。當前中歐關系有波折,部分國家對華有敵意,但中方仍希望持續推動關系發展。
此次中方反制措施,對歐盟高端醫療器械廠商影響不小。清單涉及50種器械,包括高端大型設備,且針對采購預算4500萬元以上的項目。歐盟的高端影像設備如核磁共振儀、CT機等有一定市場優勢,但國內企業已在布局,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品牌的產品在政府采購中占比漸增。非歐盟國家的產品也能填補市場空缺。部分歐盟有技術優勢的醫療器械,價格高昂,其他國家產品可替代,這讓反制能精準影響歐盟廠商。
馮德萊恩和特朗普(資料圖)
歐盟現在兩頭為難。對美國,想盡快達成初步貿易協議,甚至可能接受10%的“最低基準關稅”,還討論“抵消機制”,可特朗普對歐盟貿易順差早有不滿,談判不會輕松。對中國,不僅在醫療器械領域設限,還推遲簽署中歐氣候行動聯合聲明,要求中國加大減排力度,被外交部用數據駁斥。歐盟這種兩面做法,怕是會里外不是人。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不會手下留情,中國也不會在貿易不公面前退縮。
歐盟該認清現實,端正態度,通過對話解決分歧,而不是搞保護主義、投機取巧。中歐建交50周年,本應承前啟后,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可歐盟的一系列操作,讓雙邊關系增添不確定性。中歐峰會在即,希望歐盟能抓住機會,正視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否則問題只會一直存在。中國從不缺打持久戰的耐心和定力,歐盟若繼續一意孤行,只會付出更大代價。貿易戰沒有贏家,合作才是正道,這是歐盟必須明白的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