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晚年,就像釀了一輩子的酒,濃淡好壞,不在包裝,在滋味。季羨林先生曾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可這孤獨里,藏著不同的活法——有人愁眉苦臉數(shù)著藥片,有人哼著小曲侍弄花草;有人總念叨“錢不夠花”,有人卻把粗茶淡飯過成了詩。
老話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寶”不是看存折上的數(shù)字,也不是比誰穿得更貴,而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底氣”。就像俗語講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成于壯年,終于晚年”,晚年過得怎么樣,才是對一輩子最好的總結。
真正有福氣的老人,從不用刻意炫富,他們的日子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下面這幾條,能占一條,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
一、 身體能“自己做主”,不用人端茶喂飯,就是最大的體面
小區(qū)里的趙大爺,今年八十三,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出現(xiàn)在小花園,打太極、甩鞭子,一套下來面不紅氣不喘。
他常跟人說:“我這身子骨,就是給兒女積福呢。” 可不是嘛,他自己能買菜、做飯,甚至能幫著照看放學的重孫子,兒女們上班踏實,他自己也活得有底氣。
前陣子樓上李奶奶摔了一跤,從此離不開人照顧,兒子女兒輪流請假,家里像打仗一樣。李奶奶總抹著眼淚說:“我這是成了拖累,不如早點走了干凈。”
這就讓人想起《黃帝內經(jīng)》里說的“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人老了,最大的福氣不是住多大的房子,是能自己系鞋帶、自己盛飯,不用看兒女臉色,不用聽護工安排。
俗語也講“久病床前無孝子”,倒不是兒女不孝,是常年累月的伺候,誰都扛不住。所以啊,老人能“自己說了算”的身體,比存多少錢都金貴——既給兒女松了綁,也給自己留了體面。
二、 家里有“熱乎氣”,兒孫常來“添麻煩”,冷清比孤單更難熬
胡同里的周奶奶,門永遠敞著條縫。不是為了通風,是等放學的孫子喊“奶奶”,等兒子下班拎著剛買的油條進門,等閨女周末帶著外孫來蹭飯。
她總說:“人老了,就怕家里靜得能聽見鐘擺響。” 桌上的茶杯永遠多擺幾個,冰箱里總凍著孩子們愛吃的餃子,沙發(fā)上堆著孫子的玩具,亂是亂點,可看著就暖和。
反觀對門的王爺爺,退休金不少,房子也大,可兒女在外地,一年回不來一次。他每天坐在陽臺上發(fā)呆,見人就說:“錢再多,沒人花給你看,有啥用?”
《禮記》里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可對老人來說,“養(yǎng)”不如“陪”——陪他們說句廢話,聽他們嘮叨兩句,哪怕是來“添麻煩”,也是甜的。
老話也講“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其實更不如“兒女常繞膝”。家里有熱乎氣,日子就有奔頭;門庭冷落,金窩銀窩也像冰窖。這種被惦記的溫暖,是多少退休金都換不來的“財富”。
三、 心里“不裝秤”,遇事不鉆牛角尖,活得通透比啥都強
樓下的陳大爺,是小區(qū)里的“老神仙”。
兒子沒考上公務員,他說“干啥不是吃飯?踏實就行”;閨女做生意賠了錢,他說“錢是人掙的,身體沒事就好”;鄰居張大媽背后說他穿得舊,他聽見了也只笑“舊衣服舒服,省下來給重孫買糖吃”。
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是他從一本舊書上看來的,卻活成了自己的道理。
反觀有些老人,總愛比“誰家兒子官大”“誰家閨女掙得多”,比來比去,自己心里添堵,見了親戚也沒好臉色。就像老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越比越窄,越窄越苦。
《菜根譚》里寫“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可不是說要消極,是活了一輩子,該明白“啥重要,啥次要”。心里不裝秤,不跟自己較勁,不跟日子置氣,這種通透,是歲月給的禮物,比戴金戴銀,更讓人羨慕。
說到底,老年人的“炫富”,從不是曬存款、比兒女,而是:
身體能扛事,不用兒女分心;
家里有牽掛,不用獨自發(fā)呆;
心里能放寬,不跟自己過不去。
這三樣,看似平常,可真要占上一條,就已經(jīng)贏了大半晚年。
就像那句老話說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不在“大”,在“穩(wěn)”;壽不在“長”,在“樂”。能穩(wěn)穩(wěn)當當、樂樂呵呵地過日子,就是老年人最該炫的“富”,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