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傳統文化中,俗語無疑是流傳較廣,傳承較好,也是比較有魅力的一種形式。在諸多農村俗語中,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同樣是在描述一件事,往往會出現在字面意思上唱反調情況,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哪句是對的,哪句是錯的。
本文要解讀的俗語,“墳頭塌陷少子孫,墳頭有草家生金”,就是這樣的俗語。還有一句話,其中的意思,正好這句俗語反過來說,這句話就是“墳頭有草子孫稀少,墳頭塌陷家財萬貫”。
不過,有人說,前一句符合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是一句真正的傳統俗語。而后一句則明顯有悖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根本不是什么俗語,是有人為了制造噱頭,或者現在一些人,為了搏取流量胡亂編造的“假俗語”。
這些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我國農村確實存在很多唱反調的俗語,就看如何去理解。
這里舉一個事例說明。農村有一句俗語說:“做屋不向北,朝向就主絕”,而另一種說法是“做屋要向北,家中出豪杰”。這兩句俗語的意思,可謂是針尖對麥芒。這主要是因為地域存在差異造成的。
“做屋不向北,向北就主絕”,也就是建房以坐北向南為好。我國傳統住宅喜歡坐北向南,主要有兩個優點。
一是能讓陽光照進住宅。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中,太陽大部分時間從東方出來,然后偏南向西落下,尤其到了冬季,太陽偏南的幅度更大,陽光也就從偏南方向向北照射,正好可以照進住宅。
二是能擋住寒冷的風,接納暖流。我國的氣候為季風類型,冬天從北方吹來的寒流非常寒冷,夏天從南方來的暖風比較舒適。
因此,坐北向南的房屋,對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區,或者地勢相對開闊的丘陵地區,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然而,一些山區和丘陵地區,因群山環抱,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勢,在一定范圍內,容易形成山區小氣候,冬天北風對這些地方的住宅的影響相對比較小。再加上因受地理條件影響,山里的村民只能根據地勢依山傍水建房,因此,各種朝向的房屋都有。
很顯然,“做屋不向北,向北就主絕”這句俗語,限制山區和丘陵地區的人建房的多項選擇。這些地方把東南西北細分為二十四方,在360度的羅盤中,每方點15度。二十四個方位是用來確定坐山和朝向,所以又叫二十四山向。在建房時,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地形,可以選擇不同的坐山和朝向,并不局限于坐北向南這種建房布局。
正因為如此,這些地方的人認為,“做屋不向北,向北就主絕”這句俗語,是很難聽的一句話。按照這些地方農村習俗,尤其是長江流域一帶的農村習俗,家里建設是千百年的好事,只能說吉利話,不能說破口話(不吉利話),人們認為這句俗語就是破口話。于是,舊時就有人編出“做屋要向北,家中出豪杰”這樣的吉利話,來抵消前面的破口話。
通過以上的事例,我們再來理解開篇提到的兩句俗語,思路就開闊多了。實際上,這兩句俗語體現了,不同的地方,對老墳的不同習俗和思想觀念。下面對這兩句俗語分別進行解讀:
一、墳頭塌陷少子孫,墳頭有草家生金
農村民眾對“墳頭塌陷少子孫”這句話,一般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這句話的意思就字面意思。也就是塌陷的墳頭,其后代確實人丁不旺,甚至沒有后人了,打理墳頭的人少,或沒有人打理墳頭,墳頭塌陷后沒有人及時添土修葺,或者根本就沒有人來添土修葺。
另一種是傳統的孝道問題。我國大部分農村受傳統孝道觀念影響很深,尤其受儒家思想最深。《禮記·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傳統農村,這種觀念主要體現在逢年過節的祭祀及上墳掃墓,以及平時對先人墳墓的管理。
出現崩塌、塌陷、野獸鉆洞等情況,一般在清明掃墓期間修復。按照農村習俗,清明期間修整墳墓,不用另選吉日。也有另選吉日修整墳墓。
在舊時的傳統農村,也有個別人因多方面的原因,既不祭祖,也不上墳掃墓,更是對先人的墳墓不管不顧,任其自然,先人的墳頭塌陷了,也沒有人去修補。這種塌陷墳頭之人的后代,雖然人丁興旺,但是鄉村民眾認為,這也屬于“少子孫”,也就是遵守孝道的子孫少。這種說法,通常是對這樣的子孫表示極為不齒。
至于“墳頭有草家生金”這句話,也含有一種地方民間習俗。通常來說,村里老人去世后,就葬在鄉村荒野墓地,堆成土堆,墳頭長草是一種自然現象,不長草才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比如,有一些地多年堆積石灰,堿性過重地土地,還有就是過去用三合土硬花過的土地,現在則是用混泥土硬花的土地。
即便遇到這種不生草的土質,還是有辦法解決的。比如,可以從長草的土地上挑土,覆蓋在墳頭上,再鏟一些草皮覆蓋在表面上,墳頭就可以長草了。實際生活之中,很多人怕新墳不長草,造成泥土在下雨時流失,就是使用這種方法來保土。
其實,墳頭不長草的情況,是人為造成的,也是個別地方的風俗造成的。過去,有一些地方,把墳墓修得很豪華,墳墓周圍用青石板或磚鋪地,墳頭用磚砌,并用三合泥覆蓋,特意不讓墳頭長柴草?,F在一些地方,大多用石磚和混凝土硬化。
舊時農村,很多地方不認可這種修造墳墓的方式,認為還是純土堆的墳頭好。直到現在,農村還是普遍純土堆的墳頭。
至于“家生金”之說,是農村民眾為了維護普遍純土堆的墳頭,給出的一種理由。民俗中有些理由是沒有道理可言的。
二、墳頭有草子孫稀少,墳頭塌陷家財萬貫
關于“墳頭有草子孫稀少”這一句,是少數地方的習俗。這些地方的人俗信認為,墳頭上不能長草,長了草就對不起先人。因此,這些地方的人在給先人修造墳墓時,舊時用三合土,現在用混凝土,將墳頭硬化,墳頭就長不出草來。
這一句上一節提到的那一句,意思正好相反,那一句的俗信認為,讓墳頭長草才吉祥,不長草不吉利;而這一句的俗信認為,不讓墳頭長草也是吉祥,長了草就不吉利。兩種不同的地方習俗,各有各的說法,各有的充足理由。
至于“子孫稀少”之說,這是農村俗語中慣用的“嚇唬”人手法,如果你不按俗語提倡的意思去做,就會造成那種不良的“后果”。既然是用來“嚇唬”人,也就不免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不足為信。
“墳頭塌陷家財萬貫”這一句,從感情上來說,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從俗信的角度來說,先人的墳頭都塌陷了,不再蔭庇子孫后代了,怎么還能讓家里家財萬貫?
在我國民間風水順口溜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墳塌后人發”。實際上,這指的一般是五代以上的墳墓。農村有句老話說“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
在傳統農村,一般來說,五代以內的先人墳墓,被稱為“私墳”,管理上還是比較好的。對五代以內墳墓的修整,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五代以內是一家人,人心也齊一些,其中的事務也單純一些。
對五代以上的先墳墓進行修整,難度比較大了,其中的事務也復雜多了。在農村現實生活中,墳墓越老,修整的難度也就越大。再加上一些風水方面的傳統禁忌,想修整年代久遠的老墳,幾乎不可能了。
在農村傳統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家的普通老墳,都難以找到,很大一部分早已化為泥土,湮滅在大自然中,更不用說是否塌陷的事了。留存的少數老墳,要么是當地始祖的墳墓,要么是先人活著時,對家族或對社會有一定貢獻,也有一定威信,讓后人景仰,其墳墓本人對后人來說,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墳頭塌陷”,從字面上來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然而,從自然規律來說,年代久遠的老墳,絕大部分消失在大自然中,這本身就是古人提倡回歸大地必然結果,也是必然的歸宿。
到于“墳頭塌陷”后,與“家財萬貫”放在一起,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只不過是后人因感到內疚,或者因為遺憾,而出于自我安慰而已。
總而言之,我們在理解農村傳統俗語時,對這類在意思上唱反調的俗語,無法判定誰對誰錯,要結合民俗的地域性、差異性和多樣性來判別。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