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誰還沒個求人的時候?可同樣是張嘴找人幫忙,有人一句話的事,有人磨破嘴皮也沒用。
就像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寫的:“人情社會,講究的是你來我往,像打太極,得有來有回才好看。” 求人辦事不是“伸手要”,是“借人情”,這中間的門道,比你想的要多。
哪怕是關系鐵的兄弟、親如手足的閨蜜,不懂這些規矩,也容易把事辦砸,把關系弄僵。
畢竟,誰也不欠誰的,愿意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想讓別人心甘情愿伸出手,這幾條規矩,得刻在心里。
一、 別把“幫忙”當“應該”,開口先念對方的好,誠意藏在細節里
前陣子同事小王找我幫忙改方案,上來就說:“姐,你文筆好,幫我把這方案順順,下班前給我就行。” 我當時手里一堆事,聽這話心里直犯嘀咕——合著我就得放下手頭工作,專門伺候你?
后來他方案沒通過,還埋怨我“沒上心”。我這才明白,他根本沒覺得是“求我”,倒像是我“欠他的”。
反觀鄰居小李,上次找我幫忙接下孩子,提著一兜剛買的草莓上門,笑著說:“知道你下午沒事,可這事兒還是麻煩你了,平時看你帶娃就夠累的。” 你看,先把“麻煩”說出口,把對方的辛苦放在心上,誰還好意思拒絕?
老祖宗早說過“禮多人不怪”,這“禮”不一定是東西,是態度。《禮記》里也講“禮者,敬人也”,求人辦事,先拿出“敬”的姿態——哪怕是朋友,也別張口就來“你必須幫我”,換成“這事可能有點難,你要是方便的話……”,讓人聽著舒服,才愿意搭把手。
就像俗語說的“抬手不打笑臉人”,你把誠意擺出來,別人才好意思伸手。
二、 別讓人為難,先把“退路”鋪好,誰都怕被“綁架”
我表舅以前總愛說:“找人幫忙,得先想清楚,這事會不會讓人家犯難。” 他年輕時候求人辦事,從來不說“你一定得幫我”,而是說“你要是覺得不方便,我再想別的辦法,不耽誤你”。
有一次他想托人給孩子找個實習機會,對方是個公司領導,他先打聽清楚對方公司的實習生要求,把孩子的簡歷準備得明明白白,見面就說:“要是不符合你們要求,千萬別勉強,我就是來問問,不添麻煩。” 結果對方看他這么懂事,反而主動說“可以試試”。
這就應了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覺得難辦的事,別人也未必輕松。要是你一開口就把話說死,“這事只有你能辦”“你不幫我就完了”,那不是求人,是綁架。
老話也說“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給對方留條退路,其實是給自己留條活路。人家幫你,是情分;不幫,你也沒把話說絕,下次見面還能點頭打招呼。最怕的是你硬逼著人家幫忙,最后事沒辦成,朋友也沒得做。
三、 事辦完了別“隱身”,一句“謝謝”加“實在”,人情才能滾雪球
小區門口開超市的張叔,最讓人愿意幫忙。上次他找隔壁王師傅修冰箱,修好后不僅遞了條煙,還特意買了瓶好酒請王師傅吃飯,席間一個勁說“要不是你,我這冰箱就得扔了,損失大了”。
后來王師傅家孩子結婚,張叔主動去幫忙搬東西、招呼客人,比自家事還上心。你看,人情就是這么攢出來的——你幫我一次,我記你一輩子,下次你有事,我肯定往前沖。
可有些人就不懂這個理,事辦完了,一句“謝謝”都沒有,轉頭就跟沒事人一樣。就像俗語說的“過河拆橋”,誰遇上了都心寒。
古人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未必真要“涌泉”,但“報”的態度得有。哪怕是朋友幫了個小忙,事后發個紅包、送點水果,或者下次對方有需要時主動搭把手,都比“隱身”強。
人情就像銀行,你得先存錢,才能取錢。事辦完了不吭聲,就像借了錢不還,下次再想借,誰還愿意給?
說到底,求人辦事的規矩,其實就三個字:懂分寸。
別把別人的幫忙當理所當然,是分寸;別讓人為難,是分寸;懂得感恩,更是分寸。
就像老話說的“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你對別人的難處多一分體諒,對別人的幫忙多一分珍惜,哪怕關系再淡,人家也愿意幫你。畢竟,誰不喜歡跟懂事的人打交道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