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界報道,美國空軍決定將2025財年F-35戰機采購計劃削減50%,節省資金轉投F-22升級項目。這一戰略收縮背后,是中國第六代戰機帶來的系統性壓力。
中國去年底公開展示的兩款第六代戰機概念機,已從技術圖紙加速走向工程現實。美軍高層評估報告顯示,中方不僅在機身設計上采用顛覆性的氣動布局,更在傳感器融合與人工智能決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進展直接打亂了美國空軍原定的裝備過渡節奏——F-35本應平穩銜接至2030年代問世的F-47六代機,如今卻陷入“前有強敵、后無接應”的戰略困境。面對中國六代機研發進程超出預期的速度,美軍的反應暴露出深層次的焦慮:原本計劃采購的F-35數量被攔腰斬斷,節省出的9億美元預算被迫注入F-22機隊升級,這種臨時轉向凸顯裝備路線陷入混亂。
F-35(資料圖)
F-35的挫敗絕非偶然。這款耗資1.7萬億美元打造的“全能戰機”,在東亞的真實對抗環境中顯露出致命短板。美國空軍戰術評估數據顯示,F-35與殲-20在超視距空戰交換比存在明顯差距。殲-20配備的霹靂-15導彈射程優勢,配合其升級后的國產WS-15發動機,使作戰半徑突破1600公里,遠超F-22的1000公里極限。更令美軍棘手的是,殲-20已實現與無人僚機的編組作戰,而F-35的TR-3軟件升級卻持續跳票,數百架新機積壓工廠無法交付。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被迫承認,即便交付的戰機目前也僅能執行基礎訓練任務,實戰部署至少要等到2025年后。
技術劣勢因資源困境進一步放大。F-35的雷達升級依賴氮化鎵芯片,而中國控制著全球98%的鎵材料供應。2024年中國對美實施全面禁運后,美國軍工供應鏈遭受精準打擊。五角大樓文件顯示,尋找替代材料需要至少三年周期,導致雷達換代計劃實際擱淺。與此同時,F-22的升級更像絕望中的補救:投入9000萬美元更換雷達和隱身涂層,卻無法彌補其航程缺陷和反艦能力缺失。這些掙扎暴露出美軍裝備體系的結構性缺陷——當中國以全產業鏈優勢推進六代機時,美國卻困在修修補補的戰術循環中。
F-35(資料圖)
美國內部的政治裂痕讓危機雪上加霜。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雖獲通過,但軍費增幅遠低于預期。防長赫格塞斯的改革引發五角大樓內訌,半年內超過七名高級將領被撤換。國會兩黨在軍備預算上纏斗不休:民主黨人全力阻撓采購法案,共和黨則強壓軍工企業扣留每架F-35的500萬美元付款直至形成戰斗力。這種內耗嚴重拖累了決策效率,當中國成體系推進裝備研發時,美軍連F-35的基礎升級都舉步維艱。
裝備困境正重構全球力量平衡。中東國家敏銳察覺到美國技術優勢的消退:埃及率先列裝中國紅旗-9BE防空系統,后續可能引進全套中式裝備體系。一旦該地區構建起以中國雷達、防空導彈和反隱身系統為核心的防御網絡,以色列裝備的F-35戰機將喪失行動自由。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中國借此搭建“去美化”軍事供應鏈,從雷達元件到整機出口的產業鏈正逐步成型。當美國軍工復合體還在為單款戰機的軟件升級焦頭爛額時,中國已在系統性地改寫全球防務貿易規則。
F-35(資料圖)
美國空軍站在歷史性十字路口:F-35無法抗衡中國六代機威脅,F-22升級治標不治本,F-47六代機還停留在概念圖紙。特朗普和馬斯克斥責F-35是“垃圾”的激烈言論,折射出精英層對裝備路線失敗的集體焦慮。當中國兩款六代機原型機完成首飛時,美國空軍的回應卻是將現役戰機訂單砍半——這種近乎自殘的調整,暴露出其戰略節奏已被徹底打亂。未來空域的主導權爭奪,正演變為裝備體系對抗能力與戰略定力的雙重較量,而美軍在這兩個戰場都已顯露出危險的疲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