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對8國下手了,繼7日宣布對14國加征關稅后,當地時間7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致文萊、阿爾及利亞、摩爾多瓦、伊拉克、菲律賓、斯里蘭卡、利比亞和巴西的信件,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對菲律賓的產品征收20%的關稅;對文萊和摩爾多瓦的產品征收25%的關稅;對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斯里蘭卡和利比亞的產品征收30%的關稅;對巴西的產品征收50%的關稅。
到目前為止,特朗普連續在3天內,已經單方面對22個國家宣布了加征關稅稅率。那么為什么要選擇在8月1一起開征呢?有什么考慮呢?應該主要是從美國國內和外部世界局勢發展去考慮的。
美國國內方面,特朗普首先是采納了美財長貝森特等談判顧問的建議,將開征時間推遲至8月1日,是因為他們認為與歐盟、日本等關鍵貿易伙伴的談判“接近達成協議但需更多時間”,延期可避免談判破裂。其次是 8月實施關稅可避免在7月直接沖擊美國夏季消費旺季,減輕短期通脹飆升對選民情緒的刺激,據美聯儲測算,若關稅7月生效,CPI漲幅將直接跳升1.5%,而延期至8月可分攤影響。
外部方面,8月1日生效日恰逢金磚國家峰會(7月底)結束不久,特朗普在信中警告:若有國家執行“反美政策”(如支持金磚集團),將對其追加10%的關稅,此舉將貿易談判與地緣站隊綁定,強化了談判籌碼。說白了在加征對象里面,他重點對付的是金磚國家,你看最新8個國家,對巴西居然加征高達50%稅率。
所以說,特朗普兩次加征時間都選擇在8月1日開征,絕非偶然日期偏好,而是精密計算談判周期、政治節奏與全球威懾的產物,其核心邏輯是“以期限促屈服、以混亂謀重構”。依然玩的是極限施壓的那一套,“威脅-延期-升級”的連貫策略。
因此8月1日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要么是有很多國家開始向美國下跪屈服;要么是很多國家被逼無奈,起來反抗美國,對美國進行反制。歐盟、印度已擬定了反制清單,如果和美國談不成,是做好了底線反擊的準備。就連一貫對美國獻媚的日本這次也一反常態,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硬表態稱,絕不向美國妥協,去犧牲日本的農業。
那么如果真的要反制的話,對美國有哪些反制手段可用呢?最好的反制手段是對美國精準痛點打擊+多邊聯合行動對付美國。比如像中方對美國稀土進行精準反制、歐盟準備對美國服務貿易領域進行反制、韓國準備對美國汽車和農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等等這些都是精準反擊范圍內。
那么又要如何多邊聯合對付美國呢?比如東盟國家正在推動建立區域貿易防御聯盟,通過統一關稅政策對抗美國壓力。歐盟和金磚國家一樣可以統一對美國進行關稅政策。同時各國可以聯合在WTO內起訴美國,這樣子全世界連橫起來就可以破除美國的合縱,想要個個擊破的關稅戰策略。甚至最后可以采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克里斯汀·霍普韋爾的建議,各國可以保留WTO,但是可以把“貿易流氓”美國踢出WTO,讓美國淪為“國際棄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