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消息,2025年7月1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的一則公開表態在中東外交的棋盤上投下一顆突兀的棋子。她向中國發出呼吁:利用中國對伊朗的“政治影響力”,敦促其收斂核計劃與地區行為。支撐這一訴求的依據,被指認為是中國持續購買伊朗90%的石油出口,尤其是2021年簽署的那份引人矚目的25年合作協議——其中蘊含高達4000億美元的未來投資潛力。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資料圖)
以色列的邏輯鏈條清晰卻令人錯愕:中國龐大的經濟投入,理應轉化為對伊朗的“杠桿”,迫使德黑蘭“改變行為”。這種思維折射出一種微妙的異化——中國基于互利共贏原則的戰略投資,在以色列的敘事里仿佛變成了可以輕易挾持的“人質”。一旦中國為保障自身利益,是否就不得不向伊朗施壓,以符合以色列的利益訴求?
這顯然是對國際關系本質的誤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7月2日的回應中已明確立場:中國處理國際事務,尤其涉及中東問題,始終遵循清晰的路徑——是非曲直必須厘清,停火止戰是當務之急,而伊核問題必須回歸政治解決的正軌。中國不會接受任何外部強加的“調解者”或“施壓者”角色,其公正立場與戰略定力,并非可被隨意挪用的“工具”。
以色列總統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以色列的喊話背后,是其在當前中東困局中的多重焦慮。持續消耗的軍事資源、復雜的地緣博弈,使其急切尋求外部力量的介入分擔。然而,這種“夾帶私貨”的外交策略存在明顯矛盾。它既希望中國發揮“影響力”,卻又似乎忽略了這種影響力植根于中國長期堅持的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原則。中國與伊朗4000億美元的合作框架,核心目標是能源安全、經濟互補與區域發展穩定,而非充當任何國家外交博弈的籌碼。
以色列對華訴求的本質,暴露了其自身深陷的戰略困境。白樂濰指責伊朗將石油收益投入“惡意活動”,卻選擇性忽視了以色列近期在加沙、黎巴嫩方向的軍事行動對地區安全造成的實際沖擊。當自身政策陷入僵局,便試圖將中國及其巨額投資拖入矛盾旋渦,這并非解決問題的建設性途徑。地緣沖突的化解,終究需要當事方展現真正的克制與對話意愿。
石油(資料圖)
中國對中東的外交哲學清晰而堅定:拒絕選邊站隊,反對零和博弈。無論是對巴勒斯坦問題的公正立場,還是在伊核協議談判中發揮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始終致力于勸和促談。面對以色列的“喊話”,中國不可能放棄這一根本立場,去充當單方面的“施壓者”。中伊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共同利益之上,絕非服務于第三方的地緣目標。4000億美元的龐大投資,象征著信任與長遠合作的承諾,而非可被脅迫的“質押品”。
中東的未來,需要超越“人質”邏輯的博弈思維。以色列的焦慮可以理解,但將中國深度經濟合作異化為戰略杠桿,是對國際合作精神的背離。中國不會動搖其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不會讓正當投資淪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當務之急是各方回歸理性對話,而非尋求轉嫁責任。中國將繼續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推動和平進程,但絕不會被綁上任何一方的戰車。真正化解中東困境的鑰匙,始終掌握在直接相關方手中——以智慧超越對抗,以對話取代脅迫,才是這片古老土地重獲安寧的唯一通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