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9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進展,并系統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一年來取得的系列成果,分別揭示了月背巖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源區地球化學特征,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四項研究成果,昨晚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采集到的玄武巖樣品開展了研究工作,這些玄武巖源于月球內部月幔的熔融產生巖漿上升噴發至月表。專業領域將這一產生玄武巖漿的月球內部熔融區域稱為月幔源區。
通過對這些約28億年前形成的玄武巖樣品進行巖相學和礦物化學等分析,研究團隊全面揭示了其化學成分特征;同時利用玄武巖的同位素分析,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嫦娥六號著陸區之下的月幔源區極其缺乏易熔元素,這些易熔元素指的是在熔體中富集的元素。基于此,科研團隊提出了該區域玄武巖源區物質的兩種可能的形成原因,為人類首次獲取的月球背面樣品揭示深部月幔物質特性提供了關鍵證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 周琴:第一種認為是月幔部分它的這個特性是先天的結果,或者發生在月球45億年前形成之后,它就是這樣的特性。另外一種認為在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大的撞擊事件改造了月幔的部分區域,才會造成我們目前觀察到玄武巖里面有一些特定元素的缺失。
據介紹,從阿波羅計劃到嫦娥五號,所有月球采樣任務均集中在月球正面,月球背面采集樣本的缺乏使得背面月幔特征一直是未解之謎。直到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攜帶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這就為研究月球背面月幔的組成和性質提供了獨特契機。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