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捷克總統碰頭,歐洲暗流涌動!誰在給死亡遞刀?
2025年7月9日,柏林總統府內,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與捷克總統帕維爾的握手照片被媒體廣泛傳播。表面看,這是一次普通的雙邊會晤,但若細究兩人背后的政治立場與歐洲當前局勢,這場會面堪稱“暗流涌動”的典型樣本。德國《明鏡周刊》直言:“這不是一次團結的展示,而是歐洲分裂的縮影。”
施泰因邁爾的“務實”與德國的戰略焦慮
施泰因邁爾,這位社民黨出身的總統,曾以“理智的聲音”自居。2017年當選時,他批評特朗普“鼓吹仇恨”,呼吁歐洲團結。但八年過去,德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讓他的“務實”標簽變得諷刺。2025年5月,德國宣布向烏克蘭提供50億歐元軍事援助,并啟動與烏方聯合生產遠程導彈的計劃。這一舉動,直接打破了德國此前“克制文化”的偽裝。
“德國已經別無選擇。”柏林智庫專家米勒一針見血。自2023年起,德國GDP增長率持續下滑,2025年預計零增長,制造業巨頭大眾、寶馬一季度利潤縮水超40%。能源危機下,化工業成本飆升,企業倒閉潮隱現。默茨政府選擇“以身入局”——通過軍援烏克蘭,既刺激本國軍工業(如“金牛座”導彈生產線),又試圖在戰后重建中分一杯羹。
但俄羅斯的回應如同一記重拳。梅德韋杰夫威脅:“若柏林遭襲,將用高超音速導彈反擊。”德國國內反對聲浪同樣高漲,柏林街頭每周都有反戰集會。施泰因邁爾的“務實”,實為被經濟困境綁架的賭博。
帕維爾的“反俄先鋒”角色與捷克的生存邏輯
與施泰因邁爾的糾結不同,捷克總統帕維爾的立場清晰得近乎極端。這位前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上任后即推動“彈藥倡議”,計劃為烏克蘭籌集80萬枚炮彈,目標擴大至150萬枚——遠超法德等大國。捷克甚至率先向烏提供T-72坦克,成為北約中首個援烏重型武器的國家。
“反俄是捷克的生存之道。”布拉格大學國際關系教授科瓦爾一語道破。作為中東歐國家,捷克深知:唯有緊抱美國大腿,才能換取軍事庇護與經濟利益。2022年,捷克以“軍火庫爆炸案”為由驅逐俄外交官,被俄方斥為“取悅美國的表演”。如今,捷克對俄能源依賴雖從2020年的86%降至57.7%,但仍面臨能源危機風險——俄羅斯一旦切斷天然氣,捷克工業將瞬間癱瘓。
帕維爾的強硬,實為一場“豪賭”:用烏克蘭的戰場消耗,換取美國及北約的信任。但捷克與斯洛伐克因對俄立場分歧導致的外交冷戰,暴露了中東歐國家的撕裂。當斯洛伐克新總統佩列格里尼主張“和平談判”時,捷克選擇疏遠這位“西斯拉夫兄弟”,轉而與波蘭抱團。維謝格拉德集團(V4)的分裂,恰是歐洲整體困境的縮影。
歐盟內部分歧:從“團結制裁”到“各懷鬼胎”
2022年12月,歐盟第九輪對俄制裁通過時,路透社稱“談判激烈,團結已動搖”。三年過去,這種裂痕非但未愈,反而加深。德國等西歐國家因經濟承受力對制裁猶豫,而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主張更嚴厲措施。2025年6月,歐盟討論天然氣限價時,德國、荷蘭反對,匈牙利直接投反對票——這一幕,與2022年的“團結”形成鮮明對比。
“歐盟正在慢性自殺。”法國《世界報》如此評價。當德國為經濟利益暗中支持烏克蘭生產導彈,當捷克為反俄不惜與鄰國反目,當匈牙利堅持與俄保持能源聯系,歐盟的“戰略自主”已成空談。美國則趁機漁利:通過軍火產業鏈控制歐洲,用“特朗普2.0”政策加劇美歐裂痕。柏林智庫報告指出:“美國對歐洲的戰略認知,已從‘盟友’變為‘附庸’。”
俄烏沖突長期化:歐洲的“慢性自殺”
俄羅斯的回應,讓歐洲的困境更加復雜。2025年5月,俄軍在蘇梅方向集結兵力,從朝鮮進口炮彈補充庫存。普京的算盤清晰:用持久戰消耗歐洲資源,突破北約封鎖。當德國因軍援陷入經濟危機,當捷克因反俄面臨能源斷供,俄羅斯的“時間優勢”愈發明顯。
更荒誕的是,歐洲民眾的反戰情緒與政府的戰爭政策形成鮮明對比。2025年6月,柏林、布拉格、巴黎等地爆發大規模抗議,民眾高呼“停止送死”“我們要面包不是炸彈”。但政府被軍工復合體綁架,法國已暫停對烏軍援,意大利則因國內壓力縮減援助規模。
歐洲的“分裂時刻”
施泰因邁爾與帕維爾的會面,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歐洲的分裂與掙扎。德國的“務實”是經濟困境下的無奈,捷克的“激進”是生存焦慮的產物,而歐盟的“團結”早已名存實亡。當美國通過軍火與能源牢牢控制歐洲,當俄羅斯用持久戰消耗對手,歐洲的“戰略自主”正淪為笑話。
這場會面后,柏林與布拉格或許會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強調“團結應對挑戰”。但誰都清楚,歐洲的裂痕已無法彌補。正如《經濟學人》所言:“當歐洲為‘價值觀’付出經濟崩潰的代價時,這場沖突或許正成為壓垮歐洲一體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