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在各大平臺刷到過這樣的視頻。
你可能不認識我,但你一定聽過我的歌。
點進去一看,好家伙,確實每首都聽過,但名字一個叫不出。
你可能不認識我,
但你一定聽過我的歌
現在全網都在進行一場“認親大會”。
那些耳熟能詳的爆款歌曲,居然都是同一個人唱的。
拿程響來說,我打賭這個名字90%的人都沒聽過。
但她的歌,95%的人一定都聽過。
比如《可能》。
就問有多少人拿這首歌當過手機鈴聲。
還有《人間煙火》。
前幾年抖音古裝視頻標配BGM。
還有莊心妍。
都說南奕歡,北景甜,唱不紅的莊心妍。
莊心妍的名字你可能覺得陌生,但她唱的歌可能我們早就聽到耳朵起繭。
《一萬個舍不得》《再見只是陌生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全都是她唱的。
同樣的還有弦子。
80后、90后誰沒聽過《不得不愛》,這首歌當年火的一塌糊涂,至今也是很多人的車載必備曲目。
但大家只記得潘瑋柏,主要的女vocal弦子卻沒幾個人記住。
在抖音上,這種情況就更常見了。
都說人在抖音,歌紅人不紅是宿命。
比如說阿肆,你可能沒聽過她的名字,但你一定沒躲過她的《熱愛105°C的你》。
幾年前,誰沒被“Super idol的笑容”支配過?
但除了這首熱單,她還唱過《情圣》的插曲《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
《上海女子圖鑒》中的插曲《起床歌》和《Kick ur ass》也是她唱的。
還有夢然和任然。
前者帶著《少年》還上過春晚,后者的《飛鳥和蟬》是校園剪輯御用BGM。
陌生的面孔配上刻進DNA里的旋律,評論區紛紛感慨“一群不認識的人在唱我的歌單”。
歌和人怎么分開了?
歌曲廣泛傳播,但歌手本人卻鮮為人知。
這種現象在今天尤為普遍,甚至很多人對熱歌背后的歌手毫無興趣。
看似歌紅人不紅,但更深層的是歌和人逐漸分離。
一方面,這是由算法和短視頻共同造成的。
過去,人們聽歌只能通過MTV或者電臺點歌,想要聽一首歌必須要知道歌手是誰。
但現在短視頻是通過算法直接推送歌曲片段,不需要知道歌手信息就能消費音樂。
而且,短視頻流行開來之后,音樂逐漸變成了BGM。
人們關注的是這首歌有沒有氛圍感,它的節奏能不能適配某個片段、某個場景,重點是歌曲的功能性,而不是歌手是誰。
更何況15秒的限制,讓我們現在聽歌只聽高潮片段,完整的作品都被過濾掉了,何況是歌手的信息?
各種二創更是進一步稀釋了歌手的形象。
一首歌出來之后就有無數人翻唱、改編,這就讓原唱版本失去辨識度。
就像蜜雪冰城主題曲,全網播放量超200億次,但原唱者認知度不足5%。
除了真人翻唱,歌手還要面對AI的沖擊。
只要你想,AI可以生成各種聲音,歌手是誰自然變得無關緊要。
同時,這些二創視頻也讓聽覺和視覺徹底分離。
以前歌手要宣傳自己的歌靠的是MV,以MV強化自己的形象,但現在歌曲要依賴短視頻內容才有可能出圈,歌手的形象就更弱了。
另一方面,現在公司更傾向打造“爆款單曲”而非長期培養藝人。
一首抖音神曲的制作+推廣成本可能只要10-50萬,但爆紅之后,各種商業收益可以快速回本,無需依賴藝人長期價值。
但打造歌手就是高風險項目了。
華納音樂2024年藝人發展報告顯示,傳統藝人培養周期大概是3-5年,期間投入超千萬,但成功率卻不足20%。
周杰倫積累20年的版權帝國,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2億左右。
而《孤勇者》光靠授權,一年就有2.4億。
而且現在是流量時代,注意力是速朽的。
Billboard數據顯示,用戶對單曲的關注周期已經從數月縮短至2-3周,這么有限的注意力下,想要賺錢,必然是要推歌而不是推人。
歌手被弱化,好事壞事?
現在,聽眾已經進入了“低投入心理”。
聽歌成為用完即走的消費,人們很少像過去買專輯那樣與歌手建立情感聯系。
不僅是因為聽歌的渠道變了,更是因為現在已經信息超載了,大家都不想再去費心記住歌手名字。
歌手被弱化也就成了數字音樂時代的必然趨勢。
至于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得兩方面看。
積極點說,這也許能推動作品質量競爭。
畢竟聽眾更關注歌曲本身而非歌手光環了,也許倒逼創作者聚焦音樂品質,做出大眾都喜歡的音樂。
而且也能降低行業門檻。
反正都是通過短視頻傳播,目標都是歌紅,素人創作者只要有一首爆款就能生存。
比如唱《漠河舞廳》的柳爽,靠這一首歌就賺得盆滿缽滿。
事實也證明,在2023年,獨立音樂人收入占比就超過了簽約藝人。
但另一方面,這也可能造成音樂空心化。
因為,當歌手從“藝術品創作者”變為“音頻內容供應商”之后,音樂制作會更傾向于迎合算法偏好,這就導致神曲泛濫。
TikTok熱歌榜Top50中,83%的歌采用的都是相同和弦進行,歌詞主題也高度重復。
不管是《黑桃A》,還是《雪Distance》,都是換湯不換藥。
音樂的藝術人格也消失了。
有些歌手雖然是爆款制造機,但沒有任何辨識度。
就問你,2020年之后,你能說出哪些音樂icon?
在算法時代,周杰倫通過《范特西》建立的藝術人格再也無法復制。
當歌和人分開,聽眾的體驗也會降級。
過去歌迷與歌手是有情感聯結的,因為你可以通過歌手的演唱生涯感受到他的成長和變化,而這些變化又關聯著你自己的喜怒哀冷。
但如今聽眾與音樂的關系是“一次性消費”。
當音樂不再與具體的人綁定,記憶也會變得空洞。
未來人們回憶起2020年代,可能只有一段旋律,而沒有值得討論的音樂人物或故事。
當音樂淪為一次性商品,歌手被弱化為“可替換的聲源”,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歌手的人格魅力,更是音樂作為藝術的神圣性。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印客共建社群
大家好,印客美學現在有100多萬的粉絲。建立這個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盤手,來共建。我們會開放出印客美學,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盤手,跟我們一起來玩轉。
如果你是創始人,有好的產品,有好的團隊,但是產品不知道該怎么賣出去,我們可以提供自己的百萬私域流量,一邊帶動你的產品銷量,一邊培養你的團隊學習私域運營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職業,可以來學習如何成為操盤手,多一份收入和經驗,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條曲線。不要錯過機會。印客擁有百萬粉絲。不缺流量也不缺產品,所以有很多的機會,大家可以大膽來學習和實踐。
所以進入這個社群后,請先加群主微信,告訴他,你是做什么的。我們近期會有公開課,來告訴大家我們如何鏈接彼此。
我在群里等你。
- 歡迎關注少禾美學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