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萌
平臺經濟蓬勃發展,新就業形態群體如雨后春筍。外賣騎手穿梭于大街小巷,網約車司機馳騁在城市各個角落,他們以靈活的就業形式,為自身謀得生活出路,為他人提供方便服務,為社會運轉注入活力。同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也引發全社會關注。2024年1至11月,全國法院審結一審涉新就業形態民事案件約8萬件,其中包括“新業態勞動者被個體戶案”“連環外包案”等熱度較高的案件,涉及社會保險糾紛、保險合同糾紛、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等多個方面。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消息,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自7月1日起,在原有試點的7個省份、7家平臺企業基礎上,新增10個省份和滴滴出行、順豐同城等平臺企業。
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由人社部門指導開展,是針對新就業形態人員推出的一種“新型工傷保險”,自2022年7月實施。該保障不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不以工資總額為繳費基數,而是由相關平臺出資、按單繳費、每單必保、每人必保,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工作意外風險保障。聚焦新就業形態群體“急難愁盼”,創新保障模式,讓人眼前一亮。
試點3年,成效如何?截至2025年6月,7個試點省份累計參保人數1234.57萬人。有外賣騎手在送餐途中意外摔傷,平臺協助提交職業傷害保障理賠申請,騎手沒多久就拿到報銷的2000余元醫療費。除了推出“小傷快認、快支付”,相關地區和部門還簡化流程、整合業務,將職業傷害確認、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核定支付合并為一次申請,方便當事人獲得及時救治和補償。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后顧之憂減少,體現了社會保障的兜底性和共濟性。
此舉也積極支撐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對平臺企業而言,為從業者繳納職業傷害保障費用,固然增加了運營成本,但從長遠來看,能夠有效分散企業經營風險,減少因從業者職業傷害引發的糾紛和損失,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提升平臺企業形象,有利于平臺經濟更規范運行。
此次“擴圍”,將填補更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障缺失”。據悉,2026年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擴大到全國所有省份;2027年探索將其他行業的平臺企業納入試點范圍。這對進一步織密織牢“保障網”提出更高要求。
要讓好政策取得更好效果,還需多方發力。要結合試點經驗,持續完善標準,制定更科學的參保繳費、待遇支付細則;要加強基金管理和運行監測,確保基金安全可持續運行;要不斷優化流程,讓“一站式辦理”更高效便捷;要敦促平臺加強職業傷害預防,通過培訓增強從業者安全觀念,運用技術手段合理派單、規劃路線等,降低職業傷害風險。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期待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助力每一位奮斗者平安逐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