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規劃自然資源
導語
隨著夏季汛期來臨,山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各類突發地質災害進入易發期,給山區生活和出行帶來安全風險。為此,“北京規劃自然資源”特別推出地質災害系列識災避險攻略,邀您一起解鎖科學識災、高效防災、正確避險的關鍵技能,共同筑牢安全防線,守護平安家園。
群山層疊的美景總令人心馳神往,當我們漫步山間小徑,或是自駕穿梭于蜿蜒的山道,總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這份悠然愜意的背后,潛藏著未知的風險——山體崩塌可能悄然威脅著我們的安全。幸運的是,大自然并非毫無預兆地 “發難”,山體崩塌前,巖石開裂的細微紋路、松動的土石,都是它發出的 “預警信號”。只要我們學會觀察山的形態變化,讀懂這些危險征兆,掌握科學的避險技巧,就能在飽覽山河壯麗的同時,遠離風險、安全暢行。
什么是崩塌?
崩塌,又稱“崩落”“垮塌”“山體塌方”,是陡坡上的巖石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山體發生崩落、滾動,并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
崩塌如何發生?
實際上,山體崩塌不是突然 “鬧脾氣”,而是山體自身結構脆弱、巖石松散這些 “先天不足”,再加上暴雨持續沖刷、修路建房等人類活動 “火上澆油”,里應外合之下才出現的險情。
崩塌的“先天因素”:山體的三大危險印記
險峻地形
坡度大于45°的高陡邊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是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如同山體扭曲的“危險身姿”,一眼望去便能覺察其中潛藏的崩塌隱患。
巖性構造
巖石的類型和內部結構也是影響崩塌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巖石天生“體弱”,裂縫縱橫交錯,容易出現垮塌。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如同無形刻刀,物理風化使巖石脹裂剝落,化學作用改變礦物成分,生物活動加劇破碎,經年累月,巖體松散脆弱,如同朽木,大大增加崩塌風險。
崩塌的“后天幫兇”:四大誘發因素
地震晃一晃
強烈的地震會破壞巖土體結構,使原本處于穩定狀態的巖土體產生位移、松動,極易引發崩塌災害。
雨水泡一泡
強降雨或持續降雨,地表水滲入坡體,一方面增加巖土體自身重量,另一方面降低巖土體的粘聚力,在重力作用下易發生崩塌。
河水沖一沖
河流等地表水長期不斷地沖刷坡腳,會侵蝕掏空坡腳,削弱坡體下部的支撐力。
人工擾一擾
開挖坡腳、露天采礦、水庫蓄水、棄渣填土,都會破壞山體的“穩固平衡”,這些行為都會顯著增加崩塌發生的風險。
山體崩塌前,會有哪些信號?
崩塌雖然突發性強,但它也會露出馬腳,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山體“發脾氣”前的信號——
巖土體異常
原有裂縫逐漸擴展,或出現新的裂縫,小塊巖土體不時掉落。
聲音 異常
巖石撕裂或摩擦發出異常聲響。
水文 異常
坡面有水沿裂隙流出。
崩塌的預防和避險自救
預防:遠離“崩塌危險區”
居住
建房避開陡坡腳。臨坡處房屋內的群眾,從樓下搬到樓上居住,從靠近山體的后屋搬到離山體較遠的前屋居住。
出行
汛期關注天氣預報,避免雨中雨后進入山區;遠離凹形陡坡,不要在陡崖或孤石下休息或避雨;不攀登危巖抄近道。
逃生:橫向跑!不猶豫!
若處于即將發生崩塌的下方,應迅速向兩側橫向逃生
災后:速報警!不圍觀!
發現崩塌后,切勿慌亂,在確保個人安全的情況下立即撥打報警電話。崩塌可能連續發生,切勿立即返回現場撿拾物品或圍觀。
地質災害科學認知
提高意識主動避險
處變冷靜妥善應對
守護平安家家安心
本內容由地質勘查管理處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