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票對7票,美參議院通過農地收購禁令,特朗普再掀中美風暴。”
美國農業數據中心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美國外資農業用地流入同比下降近36%,其中來自中國的投資更是跌至歷史新低,僅占0.03%。美國對中國企業農業投資的封堵,已然成為2025年全球資本市場的風暴眼。
農地收購禁令的背后
特朗普在6月,親手將“國家安全”與“糧食安全”的概念推向極致。白宮新聞發言人在最新發布會上強調,聯邦層面正全力推進對中國企業在美農地收購的全面禁止,相關議案已在參議院以91:7高票通過。這一數字背后,是共和黨與部分民主黨罕見的共識。
北達科他州玉米廠事件作為導火索,被鷹派政客反復提及。該工廠距離美軍基地不足20公里,被指或存在“信息滲透”風險。
自此,全美范圍內“反外資農地”的情緒被點燃。截止6月,已有26個州完成相關州立法流程,部分州立法甚至追溯至數年前已生效的土地交易,提出“必要時可依法收回”已購置土地的表述。
美國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在近期的國會聽證會上,強調“犯罪分子、政治對手和敵對政權”已成為美國農業的最大威脅。
她明確點名中國,指責中國企業及相關資本試圖滲透美國農業基礎、威脅糧食安全。農業部將這一“對華反制”戰略納入《國家安全農業行動計劃》核心任務。
美國農業用地結構數據顯示,外資持有比例自2019年以來持續收縮。最引人關注的,并非中國資本實際持有規模,而是其象征意義。
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中國資本直接持有的美國農地面積不足美國農地總面積的0.0003%。加拿大、荷蘭、沙特等國持有量遙遙領先,卻未被列為“威脅名單”。
美方在多份公開文件中強調,“境外敵對勢力”正在通過農業投資,試圖掌控美國農業供應鏈數據、影響農業科研走向。與此同時,農業部還在多州設立特別調查組,盤查2020年以來中國資本相關的土地交易,意圖徹查“隱形風險”。
特朗普為何要對華“掀桌子”?
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貿易談判第二輪結束后,突然加碼農地限制措施。美國國內分析普遍認為,這一策略既是對中國貿易與投資政策的又一次“精準打擊”,也是2026年中期選舉前鞏固“鐵票倉”的重要手段。
6月,美國農業出口協會報告顯示,對華農產品出口總額較2022年高峰下滑19%,玉米、大豆等核心品類出口量持續下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中西部農民對貿易不確定性的擔憂與憤怒。特朗普團隊精確捕捉了這一情緒,借“糧食安全”話題塑造對外強硬姿態,試圖重新凝聚農業州的選民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白宮近期多次將“收回已售土地”作為政策選項公開討論。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要求,任何征用私人財產須公正補償并經正當程序。相關法律團隊已為此準備多起潛在訴訟方案,中資企業和個人購地者也在積極評估法律應對路徑。
反制還是自毀?
中國商務部在7月初就美方最新禁令作出回應,指責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并強調美方舉措本質是“經濟問題安全化”。商務部發言人同時重申,中國企業和個人有權通過法律渠道在美維護自身利益。
中國多家大型農企已暫停對美新一輪直接投資,部分企業考慮將農地資產轉為長期租賃形式,或通過第三國合資公司間接持有。業內分析認為,下半年中國對美農地投資規模將繼續收縮,間接持有與租賃模式將成為主流。
業界普遍關注的是,美國此舉對國際投資者信心的沖擊。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出,全球資本市場對美國法律體系的可預測性與穩定性依賴極高。
若美國政府因“安全”議題隨時調整規則、甚至威脅收回外資土地,將引發大規模信任危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6月的全球市場展望中,專門警告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對全球資本流動的負面影響。
美國對中國等“對手”國家農地投資高調封殺,但對加拿大、荷蘭、沙特等盟友國家的農地持有情況則一筆帶過。
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發布的最新統計,加拿大資本持有美國農地面積超過3100萬英畝,占外資總持有量的31%。沙特、荷蘭等國資本也持有大量美國土地,但幾乎沒有遭遇公開質疑。
分析人士指出,所謂“國家安全”在實際政策執行中被高度選擇性應用。美國國會與白宮在政策傾斜上體現出明顯的地緣政治考量,將經濟問題上升為安全議題,實則將本來復雜的全球化經濟活動政治化,服務于國內選舉和國際戰略。
美企在華獲利,中企在美受限
6月,蘋果、特斯拉、星巴克等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營收持續增長。蘋果公司最新財季財報顯示,中國市場貢獻了其全球總營收的22%。與之對應,中國企業無論在農業、制造業還是高科技領域赴美投資障礙重重。
美國一邊以“自由貿易”旗號在全球招攬投資,一邊以“國家安全”為由收緊外國資本,形成鮮明對比。多家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美國吸引外資的中長期預期,認為法律環境隨政局變化而大幅波動,投資可預期性下降。
美國農地收購禁令不僅影響直接投資,更深層次地波及全球農業科技合作與供應鏈安全。美國農業技術協會年度報告顯示,全球農業科技領域對美國的合作意向明顯下降。中國在全球稀土、種業、農機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倒逼美企加快本土化進程。
全球糧食供應鏈也受到波及。聯合國糧農組織6月通報,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間的政策壁壘加劇,糧食價格波動風險提升。美國農業出口商普遍認為,農地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影響未來10年美中糧食貿易結構。
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雖為私人財產提供法律保障,但聯邦和州政府可通過立法手段設限。多家中國企業已委托國際律師團隊,準備向美國司法系統發起訴訟。業內律師分析,若因“國家安全”名義強行征收,需支付公允市價補償,并開放司法復審程序。
有企業選擇將所有權轉為長期租賃,或以第三國主體持有,以規避政策風險。一些企業則考慮撤資,轉向拉美、澳新等新興市場尋求替代投資機會。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09 15:34:美國將開始限制中國公民及其他所謂“外國對手”在美國購買農田,外交部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