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東區的公交站臺旁,曾有個巴基斯坦裔少年總盯著父親駕駛的雙層巴士發呆 —— 那是薩迪克?汗童年最鮮活的記憶。誰也想不到,這個在移民聚集區長大的孩子,日后會成為倫敦首位穆斯林市長,在倫敦的政治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公交司機家到律師事務所
薩迪克的父親穆罕默德每天凌晨四點就得發動巴士引擎,母親法蒂瑪則在狹小的公寓里打理著 8 個孩子的衣食。“父親方向盤上的汗漬,母親揉面時的背影,就是我最早的人生課。” 他后來在自傳里寫道。這種在拮據中抱團的日子,讓他比誰都懂倫敦底層的掙扎。
16 歲那年,薩迪克在社區法律援助站幫一位老人寫申訴信,第一次意識到法律能為弱者撐腰。靠著半工半讀,他敲開了北倫敦大學法學院的門。圖書館閉館后,他常蹲在臺階上啃三明治,手里還攥著民權法案的復印頁 —— 這些皺巴巴的紙頁,后來成了他競選時口袋里的 “護身符”。
薩迪克與妻子薩蒂亞在一次社區開齋節聚會上相識,婚后兩人住在薩迪克童年的老街區,過著低調的家庭生活。
選票里的倫敦密碼
2016 年的市長競選像場街頭巷戰。薩迪克的對手是保守黨候選人扎克?戈德史密斯,后者團隊暗戳戳地打 “宗教牌”,暗示穆斯林市長會威脅城市安全。一天清晨,薩迪克在清真寺門口遇見個戴頭巾的老太太,對方攥著他的手說:“我孫女在銀行工作,她不敢穿罩袍上班 —— 你得讓倫敦人知道,我們和大家一樣怕失業。”
這句話成了他競選綱領的魂。團隊制作的海報沒印政客常有的西裝革履照,而是他蹲在哈克尼區廉租房前,聽單親媽媽抱怨房租的場景。“每周公交費夠買 3 升牛奶,這合理嗎?” 他在地鐵通道里對著上班族喊出的話,被做成短視頻刷爆倫敦人的朋友圈。
數據成了最硬的底氣:工黨在倫敦 40% 的支持率打底,46.2% 的少數族裔人口里,有 73% 的移民家庭把票投給了這個 “懂公交票價” 的候選人。投票日當天,薩蒂亞帶著孩子們在 polling station 外分發印著 “他記得我們” 的徽章,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他。
唐寧街 10 號的咖啡與王室茶會
2017 年冬天,薩迪克攥著倫敦交通預算表闖進首相特雷莎?梅的辦公室。“您知道嗎?克羅伊登區的護士每天要花 11 英鎊通勤,比午餐費還貴。” 他把一堆皺巴巴的車票拍在桌上 —— 那是選民們塞進他信箱的 “證據”。最終,倫敦公交漲幅被壓到 2.4%,比全國平均低了 1.2 個百分點。
而在白金漢宮的茶會上,畫風完全不同。2022 年女王登基 70 周年慶典前,薩迪克帶著薩蒂亞參加王室招待會。當伊麗莎白二世笑著問 “倫敦人還抱怨紅色巴士太擠嗎”,薩迪克從容回應,講述著倫敦交通的改善計劃。
去年查爾斯三世的加冕禮上,薩迪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門口碰到個小插曲:一個戴庫菲亞帽的男孩舉著 “我們也是倫敦人” 的牌子,被保安攔在警戒線外。他走過去把男孩領到觀禮臺邊緣,“這是倫敦給你的位置”。這張照片第二天登上《衛報》,配文寫著:“從被排斥者到守門人。”
家庭與街頭的平衡
如今薩迪克的官邸里,廚房仍是家里最熱鬧的地方。晚餐時,他會和家人聊聊市政廳的煩心事。“昨天在紐漢姆區,有個店主說生意被 congestion charge (擁堵費)搞垮了。” 薩迪克扒著飯說,家人的傾聽與理解,是他忙碌工作后的慰藉。
他們的女兒阿米娜在醫學院讀書時,曾帶著同學來家里吃飯。當有人問 “你爸是市長,會不會覺得特殊”,阿米娜指著冰箱上薩迪克寫的 “明天修洗碗機” 的便簽,笑著說:“他連換燈泡都要問我媽,和你們爸媽沒兩樣。”
今年齋月期間,薩迪克在社區中心給流浪者分食物,戴著一次性手套遞開齋飯,用行動踐行著對倫敦市民的承諾。有個羅馬尼亞移民大叔感慨:“我來倫敦 15 年,第一次覺得市長像鄰居。” 這句話或許比任何政績報告都更能說明,薩迪克究竟靠什么站穩了倫敦的政治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