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提出,日本應減少對美依賴,推動中日韓三國合作以應對美國關稅壓力。
美國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試圖對多國施壓以獲取經濟和政治利益。然而,這一舉措卻引發了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美國對日本汽車出口加征關稅,計劃將稅率從24%上調至35%,而汽車業占日本GDP的20%,一旦關稅全面生效,日本經濟將遭受重創。韓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韓國總統李在明曾公開表示與美國談判困難,韓國代表團赴華盛頓談判無果而返,連一份書面承諾都沒拿到,韓國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也因此跌至谷底。
特朗普(資料圖)
在此背景下,鳩山由紀夫在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的發言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讓現場陷入寂靜。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中日韓三國必須形成緊密的經濟聯合體,共同應對美國的不平等關稅。這一言論不僅令在場嘉賓陷入沉思,更打破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精心構筑的聯盟神話。
作為日本的前國家領導人,鳩山由紀夫的這番話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他強調,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已使其失去昔日強權地位,繼續追隨美國只會導致日本失敗。鳩山由紀夫還引用數據指出,全球都在急于開發美國以外的市場,日本正尋求出口多元化,這表明美國不再是不可動搖的靠山,東亞團結才是出路。
實際上,中日韓三國在經濟領域存在著巨大的合作潛力。2025年4月,第13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在首爾舉行,三國就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穩定供應鏈達成多項共識。在RCEP框架下,中日韓間關稅減免率已達86%,產業互補性正催生“技術鐵三角”。中國鋰電池產量占全球80%,日本掌握關鍵電池隔膜技術,韓國控制全球43%的電池材料市場,若三國協同發展,將直接掌控全球新能源產業70%以上的關鍵環節。
此外,中日貿易在2025年前4個月就已逼近1000億美元,進出口比例接近1比1,兩國經濟已深度綁定。韓國對華貿易依存度達到32%,相當于每3塊錢里就有1塊錢跟中國有關。在新能源產業、半導體等領域,三國的協同效應已逐漸顯現,如日韓企業計劃聯合采購中國稀土以反制美國軍工制裁,韓國現代汽車加速在華電動車布局,日本豐田則與中國企業合資建設氫能源工廠。
石破茂(資料圖)
面對中日韓等多國的聯手反制,美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特朗普政府設下的7月9日關稅死線,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激起了各國的強烈反對。歐盟啟動緊急反制計劃,韓國三星將500億芯片訂單轉給中國企業,日本豐田讓美國工廠提前放“高溫假”。若特朗普啟動“對等關稅”,美國企業每年將面臨1300億美元額外關稅,歐洲車企損失超210億歐元,韓國半導體產業面臨停產危機。
同時,美國國內也出現了諸多問題。2025年上半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又增長了18%,單靠關稅根本無法遏制中國商品進口。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份額在二季度暴跌到53%,創下20年最低,美國的金融霸權正在松動。白宮內部爭吵不斷,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堅持強硬路線,而財政部官員則因海關數據直拍桌子。
鳩山由紀夫的呼吁為東亞區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中日韓三國經濟體量龐大,GDP合計占全球近1/4。三國在產業鏈上的互補性更是天作之合,形成了一個無可比擬的“技術鐵三角”。在當前全球格局下,中日韓的團結不僅是應對外部壓力的策略,更是重塑區域秩序的歷史機遇。
三國可以依托RCEP、“一帶一路”深化經濟合作,聯合攻關芯片、新能源等關鍵技術,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更重要的是,三國必須擺脫美國設定的“陣營對立”思維,真正實現區域自主。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已劍指2026年,目標將零關稅商品比例從RCEP的86%提升至95%,預計為三國每年節約貿易成本超300億美元。
鳩山由紀夫(資料圖)
鳩山由紀夫的發言不僅引發了亞太地區的震動,更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事件標志著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正逐漸走向終結,多極化的新時代正在到來。中日韓的團結合作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也為國際秩序的重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當全球貿易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時,中日韓能否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實現更緊密的合作與發展,將是決定未來東亞乃至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