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華大地陷入水深火熱,無數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筑起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掀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壯烈篇章。
近日,記者前往周山鎮狄奔村,采訪了居住于此的抗戰老兵周桂宏。盡管周桂宏老人已99歲高齡,但除聽力稍有減退外,雙目依舊炯炯有神,思維清晰。談及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老人記憶猶新。
烽火青春:投身抗戰,赤膽忠心鑄軍魂
1927年,周桂宏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是家中的老幺。父母相繼離世后,他不顧兄長們的反對,于1945年1月毅然踏上保家衛國的征程,投身革命的滾滾洪流。“那時候沒想那么多,國家有難,我們年輕人不上誰上!”周桂宏回憶起當年參軍的決定,眼神里依舊透著不容動搖的堅定。
同年10月,周桂宏迎來人生中又一重要時刻——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了黨,我這條命就是黨和人民的了,黨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老人的話語擲地有聲。
周桂宏所在的高郵團特務連,駐扎在臨澤周巷附近。這里水網密布、蕩區縱橫,地形錯綜復雜,堪稱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初入部隊時,他幸運地領到一把“三八”式步槍。從此,這把槍便成了他最親密的戰友,陪伴他度過了無數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
參軍僅15天,周桂宏就迎來人生首場戰斗——在興化附近攻打敵人的四座碉堡。那是一場慘烈到驚心動魄的廝殺:夜幕尚未完全落下,戰斗號角便已吹響,廝殺一直持續到次日午后。硝煙遮天蔽日,槍炮聲震得人耳鳴,子彈像密集的雨點穿梭在戰場,隨時都能奪走戰士們的生命。“我們架著梯子往碉堡上爬,一架梯子不夠高,就把兩架綁在一起,一個接一個地往上沖。前面的人倒下來,后面的人毫不猶豫地接著上。”老人回憶起那段慘烈的場景,聲音微微顫抖,“當時真的不怕死,心里就一個念頭:消滅敵人,保衛家園!”最終,戰友們齊心協力炸掉了碉堡。當勝利的歡呼聲響起時,周桂宏望著硝煙中的戰場,心中百感交集。“那場面,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好多戰友就倒在我身邊,可我們不能退,為了勝利,哪怕犧牲也值得!”
第一場戰斗結束后,周桂宏所在的部隊休整了半個多月,隨即又在興化打了第二仗,任務是攻打河對岸的敵人。周桂宏回憶道,要想打到對岸去,必須走水路。部隊領導想了一個好辦法,準備了幾條船,在船上擺放桌子,再往桌子上蓋一床弄濕的棉被,戰士們便躲在桌子下面向對岸射擊,每條船后面由兩名水性好的戰士在河里負責推船。為了保護進攻的戰友,周桂宏與其他戰友一直在后面負責打掩護,不斷地向對岸開槍,吸引敵人的火力,為戰友們創造進攻的有利條件。
1945年6月,周桂宏在鹽城迎來了他參軍后的第三場仗。他清晰地記得,那天下午,部隊到達城墻下,站在城墻上的敵人看到他們后,立即脫了上衣,光著上身,拿著刀遠遠地向他們揮舞,還大聲地喊著口號。領導一聲令下,隨著“砰”的一聲槍響,敵人被嚇得立即蹲下身體躲了起來。隨后,部隊發起了進攻。傍晚時分,部隊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那仗打得真痛快,把敵人打得屁滾尿流,狼狽不堪!”老人說起這段經歷,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戰斗歲月。
此后,周桂宏又跟隨部隊馬不停蹄地參加了幾場戰斗。1945年年底,他隨部隊在邵伯參加高郵戰役外圍戰斗,為高郵戰役的最終勝利筑牢根基。“我們不怕死,只要打敗敵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就算犧牲了也心甘情愿!”采訪中,老人常常念叨著這句話。
解放征程:沖鋒陷陣,戎馬歲月守初心
抗日戰爭的硝煙剛剛消散,周桂宏片刻未歇,懷著堅定的信念,毅然跟隨部隊投身到解放戰爭的洶涌浪潮之中。漣水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一場場驚心動魄、意義非凡的重要戰役,都留下了他沖鋒陷陣的身影。
解放戰爭的征程中,周桂宏隨部隊先后參與了漣水戰役、孟良崮戰役等諸多重要戰斗。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的戰火如熊熊烈焰般燃起,周桂宏所在的部隊迅速投身其中。戰斗從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敵我雙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整整60多天里,我們歷經無數艱難險阻。有30余天在槍林彈雨中激烈交火,20余天對敵人實施嚴密包圍。”周桂宏回憶道,在這漫長的戰斗歲月里,部隊的生活條件艱苦到了極點。為避免被敵人發現,白天不敢生火做飯,因為做飯產生的煙霧會暴露目標。戰士們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早上是簡單的菜飯,晚上依舊是菜飯。
“兄弟們,這點苦算什么!想想咱們的勝利,想想未來的新中國,咬咬牙就過去了!”艱苦的條件考驗著每一個人,但周桂宏和戰友們沒有絲毫怨言,大家相互鼓勵,士氣高昂。周桂宏說,隨著戰局的推進,敵人的士氣逐漸低落,一個又一個來到他們部隊投降。最終,在全體將士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戰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1949年,渡江戰役的戰鼓如驚雷般擂響。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周桂宏所在的部隊在地下黨的幫助下,趁著夜色悄悄渡江。江面上,波濤洶涌,敵人的炮火如雨點般瘋狂落下。周桂宏和戰友們奮勇劃船,向著對岸沖去。然而,意外突然降臨,一顆子彈打穿了周桂宏的手腕后,又擊中了他的右手中指,導致中指斷了一截,鮮血瞬間染紅了他的衣袖,鉆心的疼痛讓他幾乎昏厥。但他咬緊牙關,強忍著劇痛,對身邊的戰友說:“別管我,繼續劃,不能因為我一人耽誤了大事!”他用左手緊握船槳,繼續奮力劃船,直到勝利抵達對岸。
渡江戰役勝利后,周桂宏又跟隨部隊參加了上海戰役。經過戰火淬煉,他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優秀的連級干部。
戰后新生:回歸平凡,家國情懷歌永傳
踏入周桂宏老人的家中,記者看到,二層小樓寬敞明亮,里里外外被收拾得干干凈凈。老人靜靜地坐在電視機旁,目光緊緊鎖定在央視7套的軍事欄目上。屏幕中,精彩紛呈的軍事畫面不斷切換,老人的眼神也隨之緊緊跟隨,時而微微皺眉,似乎陷入了對往昔歲月的沉思;時而又露出欣慰的笑容,為國家如今的蓬勃發展而由衷喜悅。
負責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大女兒周煥英在一旁輕聲說道:“父親每天都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央視新聞和軍事頻道是他最愛看的。每次看到國家日益強大,先進的武器裝備亮相,或是聽到國家在軍事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他都會開心得像個孩子,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好啊,好啊’”。
采訪中,記者得知,當戰爭的硝煙終于消散,周桂宏也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憑借著在戰爭中鍛煉出的堅韌意志和過硬素質,他被安排到北京某空軍通信團擔任供給員,負責部隊后勤保障工作。在這個全新的崗位上,他依然保持軍人優良作風,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將每一項工作都完成得盡善盡美。
1954年,周桂宏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毅然退伍回到農村。離開部隊的那一刻,他心中雖有萬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他沒有因為曾經在部隊的光輝經歷而驕傲自滿,也沒有因為回到農村而感到失落和沮喪。相反,他迅速調整心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農村工作,憑借出眾的領導能力和豐富經驗,擔任了村干部。
從此,周桂宏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為鄉親們服務上。他深知,農業是農村的根基,只有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才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他帶領大家開墾荒地,將那些閑置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農田;他組織村民們興修水利,改善了農田的灌溉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周桂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他的付出和奉獻贏得了鄉親們的一致贊譽和尊敬。村民們提起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他是一位老革命、好干部。
在周桂宏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孫子都毅然選擇了參軍入伍,為國家的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盡管時隔久遠,但周桂宏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勛章。每當回憶起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周桂宏老人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堅定和自豪。他會緩緩地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望著遠方。“比起一同作戰的戰友,我已是天大的幸運。”他的聲音輕而沉,“我親眼看著國家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看著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可那些犧牲的弟兄們卻沒能等到這一天……”說到這里,老人望向遠方的目光里,仿佛多了幾分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