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夏天,一條虛構的鯊魚帶來了席卷全球的恐怖風暴。
它是電影《大白鯊》(Jaws)中的邪惡反派。這個龐大的捕食者在故事中殘忍地殺害人類,也將強烈的恐懼傳遞給了銀幕前的觀眾。這部電影不僅創造了當時全球最高的票房記錄,也徹底改變了世人對海洋的印象——但遺憾的是,這種印象與現實其實相去甚遠。
如今,《大白鯊》已經50歲了。它仍然在繼續影響人們對鯊魚的看法,也影響著現實中鯊魚的命運。
驚悚電影《大白鯊》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鯊魚的印象,但這種印象與現實其實并不相符 | 《大白鯊》
不切實際的怪物
在《大白鯊》中,鯊魚被塑造成了殘暴冷血的龐大怪物:它迷戀人類血肉的滋味,持續不斷地獵殺人類,甚至還會對妨礙它的人加以報復。這樣的塑造無疑讓電影更加精彩,但它也讓現實中的鯊魚背上了莫須有的惡名。
電影中的大白鯊存在諸多藝術夸張——例如,它會發出恐怖的低吼,但現實中的鯊魚其實根本就沒有聲帶。| britannica.com
事實上,鯊魚并不會狩獵人類。很多故事都提到鯊魚對人類血液的氣味十分敏感,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對鯊魚來說,人血的氣味并不比魚等動物的血液氣味更有吸引力。鯊魚咬傷人類的情況也非常罕見,而且大部分攻擊并不致命。在2019-2023年間,全球平均每年只發生了64起鯊魚無故傷人事件,每年因鯊魚死亡的人數約為6人[1]。
考慮到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類進入大海游泳,這其實是一個相當低的數字。根據佛羅里達博物館提供的數據,在全世界鯊魚襲擊案例數最多的美國,一個人死于鯊魚之口的概率也僅有不足400萬分之一——這個數字比被雷劈死、被火車撞死和被煙花炸死的概率都要小得多[2]。
和電影中描繪的窮追猛打不同,現實中襲擊人類的鯊魚往往只是試探性地咬上一口,之后就迅速離開。研究者推測,這或許是因為鯊魚將水中的人類錯認成了海豹等獵物。它們對吃人沒有什么興趣,因此在發現錯誤之后并不會繼續攻擊。
因為發生頻率極低難以分析,研究者目前仍不確定鯊魚攻擊人類的確切原因。一種假說認為,鯊魚有時可能會將沖浪板上的人類錯認成海豹。 | Laura Ryan
虛構的故事,真實的影響
在《大白鯊》的故事中,鯊魚是故意殺人的兇犯,而維護人類安全的方法是找到危險的鯊魚并將它徹底消滅。這些觀點并不符合現實,但它們依然改變了人類對待鯊魚的態度,也影響了現實中鯊魚的命運。
在電影上映后的幾年里,美國東海岸掀起了捕殺鯊魚的熱潮,大量針對鯊魚的垂釣比賽也隨之誕生。在春末和夏季,這些比賽幾乎每周都在舉辦[3]。人們熱衷于比拼誰能捕到最多、最大的鯊魚,許多鯊魚在活動中直接被殺死。
雖然影響力不及商業捕撈,但頻繁舉辦的鯊魚垂釣比賽同樣對野生鯊魚造成了傷害。 | southcoasttoday.com
雖然影響力無法與商業捕撈相比,但這股熱潮依然造成了當地鯊魚數量的顯著減少。直到今天,競技垂釣比賽依然在繼續傷害野生鯊魚:即使比賽規則改為捕捉后必須放生,依然有不少鯊魚因為應激和缺氧而死亡[4]。
悉尼大學研究者克里斯托弗·內夫(Christopher Neff)認為,《大白鯊》還影響了西澳大利亞州政府應對鯊魚的策略[5]。在數次鯊魚襲擊事件之后,當地政府都將行動重點放在了尋找并殺死肇事鯊魚上,這種策略與電影劇情完全相同。在現實中,這些追捕行動實際收效甚微,而且很容易誤殺無辜的鯊魚個體。
研究者認為,《大白鯊》的虛構故事甚至影響了政府對待鯊魚的策略。 | Agence France-Presse
鯊魚需要人類的保護
不過,《大白鯊》帶來的影響并不全是負面的。這部電影激發了人們對鯊魚的好奇心,片中科學家馬特·胡珀(Matt Hooper)的精彩表現也吸引了一批年輕人投身海洋生物學領域。
在此之后的50年里,鯊魚研究得到了空前規模的發展,這些研究成果也使人們對鯊魚的印象慢慢發生了轉變。如今,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500個鯊魚物種,了解了鯊魚在海洋中復雜的遷移路線,并且知道了它們的生存正受到嚴重威脅。
鯊魚有超過500個物種,其中絕大部分沒有襲擊人類的記錄。威脅人類安全的主要是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鼬鯊(Galeocerdo cuvier)和公牛真鯊(Carcharhinus leucas)三種。 | USA TODAY
當鯊魚與人類相遇,絕大部分時候鯊魚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根據2012-2019年的數據統計,人類每年在漁業捕撈中殺死的鯊魚數量高達8千萬條[6]——也就是說,人類殺死鯊魚的數量大約是鯊魚殺死人類數量的一千萬倍。
自1970年以來,包括鯊魚和鰩魚在內的板鰓類數量已經下降了超過70%,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度捕撈[7]。盡管許多保護政策已經出臺,但鯊魚的生存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很多鯊魚物種的性成熟非常緩慢,因此它們恢復種群數量的過程也會格外艱難。
大白鯊大約需要30年時間才能成長到性成熟,這意味著它們通過繁殖補充種群數量的速度非常緩慢,在過度捕撈后很難恢復。 | Wikipedia
對鯊魚的深入了解也改變了《大白鯊》小說原作者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的想法。他成為了鯊魚保護的積極倡導者,在職業生涯的最后十年里寫下了許多普及鯊魚知識的非虛構作品。
在1995年的文章中,本奇利這樣寫道:“我現在無法再寫出《大白鯊》了。關于鯊魚的大量新知使我無法再憑良心創造出那樣惡毒的反派角色?!盵8]
50年后的今天,《大白鯊》依然是充滿魅力的銀幕經典。但在欣賞電影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現實中的鯊魚與虛構故事并不相同——以及,人類才是令鯊魚聞風喪膽的強大捕食者。
參考文獻
[1] https://www.floridamuseum.ufl.edu/shark-attacks/yearly-worldwide-summary/
[2] https://www.floridamuseum.ufl.edu/shark-attacks/odds/compare-risk/death/
[3] https://www.nytimes.com/1982/06/25/sports/outdoors-popularity-of-shark-fishing-growing.html
[4] https://hakaimagazine.com/news/sharks-even-catch-and-release-can-kill/
[5]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0361146.2014.989385
[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8984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173-9
[8] https://www.popsci.com/environment/jaws-sharks-attack/
作者:窗敲雨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大白鯊》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sns@guokr.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