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7月10日電(曹丹)當百年前中國大運河(杭州段)的一張住家船老照片,與意大利游客在拱宸橋前的自拍照在杭州運河畔“相遇”展出,一場跨越時空的影像對話正在浙江杭州悄然上演。
近日,“外國人眼中的百年杭州”攝影展走進杭州拱宸橋運河文化廣場等地,展覽通過80余幅珍貴影像,以獨特的“時空重疊”手法,向觀眾展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杭州段)的百年變遷。
近日,市民在攝影展前拍照打卡。(主辦方供圖)
百年前的大運河是什么樣子的?
展覽現場,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將觀眾拉回到百年前:帶有竹篷的住家船靜靜泊于河面;木船沿著翻壩斜坡緩緩滑入運河河道;運河邊的木材市場熙熙攘攘……這些珍貴的影像記錄了大運河作為古代“黃金水道”的繁榮景象,展現出人員與貨物往來為沿線地區帶來的經濟活力。
這些照片均出自美國攝影愛好者西德尼·戴維·甘博之手。1908年,甘博隨父親首次來到杭州,便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他的父親是一名實業家和慈善家,曾為之江學院(現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捐贈了大量的善款。1917年至1919年間,甘博用鏡頭記錄下大量杭州老百姓的生活場景。
法國留學生徐朗(Theo Lexcellent)駐足在一組拱宸橋新舊對比照片前,仔細端詳著黑白照片中的古橋與眼前實景。
“中國大運河連接南北,其重要性就像法國的塞納河,水路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徐朗感慨道,“令人驚嘆的是,歷經百年,拱宸橋的外貌沒什么改變。”
近日,中外游客在攝影展前參觀。(主辦方供圖)
走過百年,大運河有何變化?
在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數智運河”管理系統的大屏上,大運河的每一處細節都被數字化呈現,無論是植物病害還是建筑裂痕,系統都能實時捕捉。這一創新平臺已實現與交通、生態環境等7個部門、12類數據的實時共享。
“過去需要20多個部門協同的工作,現在通過一個平臺就能高效完成。”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主任房友強說。
除了數字化管理的升級,大運河畔的人文景觀也在持續豐富。曾經的杭州鋼鐵廠工業區已蛻變為大運河杭鋼公園,廠區保留的高爐、焦爐、筒倉等建筑,如今成了舉辦生活嘉年華、草坪音樂會的獨特場地;杭氧老廠房則變身為武林之星博覽中心,通過“博覽+商業”的創新模式煥發新生……
近日,“外國人眼中的百年杭州”攝影展走進杭州拱宸橋運河文化廣場。(主辦方供圖)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沿線已建成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等7個特色博物館。
在大運河畔居住了近20年的居民葉閔見證了這段變遷,“2005年我剛搬來時,周邊還有很多工廠舊址。隨著河道治理的推進、申遺的成功,大運河變得越來越好,人氣也越來越旺,周邊的博物館成了我常帶朋友打卡的地方。”
一河通古今,光影照百年。
據策展團隊透露,本次展覽還要在良渚古城遺址鹿苑、西湖景區萬松書院等遺產地進行巡展。(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