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蕭田
不久前,國內AI眼鏡賽道迎來了一位重磅玩家——小米AI眼鏡。
在小米人車家全生態(tài)發(fā)布會上,隨著雷軍登臺介紹,小米AI智能眼鏡正式亮相。
這款起售價1999元的AI眼鏡采用雙芯架構,整機僅重40克,采用1200萬像素攝像頭實現AI視覺交互。首銷破三萬臺,直到今天各大平臺仍“一鏡難求”。小米集團的股價也一度沖上近三個月的最高點。
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金礦,但人一定會需要水喝。小米AI眼鏡賣爆了,不少沾上AI眼鏡概念的供應鏈企業(yè)股價也水漲船高。
但立訊精密卻是一個例外。
早在今年5月,立訊精密(002475.SZ)就被同花順新增為“AI眼鏡”概念股。但截止到7月9日收盤,股價維持在35元/股左右徘徊,即便在此期間還傳出了赴港上市等多層利好消息。
對于“賣水人”立訊精密而言,一面是蘋果訂單萎縮的寒意,一面是AI眼鏡爆發(fā)的熱浪,它能否在冰火之間尋找新支點,這直接關系到是否可以擺脫對蘋果的深度依賴,從此走向一條康莊大道。
1、果鏈囚徒,蘋果陰影下的自救賽跑
“AI眼鏡是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也是隨身AI的入口。”在發(fā)布會上,雷軍只拿出了7分鐘時間來介紹小米AI眼鏡。
有人說,小米AI眼鏡給人的感覺雖然像是為發(fā)布小米YU7準備的一道前菜,但從雷軍將其捧到“隨身AI入口”的戰(zhàn)略高度上看,AI眼鏡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最新機構數據表明,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預計將飆升至550萬臺,與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長率高達135%。這一增長速度遠遠超出了行業(yè)先前的預期,凸顯出AI眼鏡市場正處于快速擴張階段。
另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2025年中國市場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275萬臺,同比增長高達107%,躍居全球第一。
某種意義上,小米扣動了“百鏡大戰(zhàn)”的扳機,憑借雷軍的品牌宣傳力,正讓整個AI眼鏡行業(yè)從幕后來到了臺前。
而AI眼鏡市場的爆發(fā)也為立訊精密提供了轉型的契機。
眾所周知,立訊精密患上了嚴重的“蘋果依賴癥”。
2023年初,一條來自蘋果的砍單消息讓立訊精密股價一日蒸發(fā)9.99%。
這已不是果鏈企業(yè)第一次經歷如此驚魂時刻——同為果鏈三巨頭之一的歌爾股份被砍單后季度凈利潤暴跌88.22%,歐菲光被踢出果鏈后三年巨虧超90億。
2022年財報顯示,這家公司對蘋果的銷售額高達1140.56億元,占總營收的74.09%。消費電子業(yè)務更是占據整體營收的85%以上。
這種依賴如同甜蜜的毒藥:既帶來近六年營收年均超50%的增長奇跡,又埋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
更關鍵的是,近年來蘋果業(yè)務萎靡的陰影正將這一問題不斷放大。
為此,在此之前立訊精密就積極展開自救——2011年成立汽車事業(yè)部,切入汽車產業(yè)鏈。目標很明確:從“蘋果代工廠”變成“特斯拉、比亞迪的供應商”。
不過效果并不明顯。
2024年,立訊精密的汽車業(yè)務實現銷售額137.6億元,同比增長48.7%,營收首次邁過百億門檻。但其僅在整體營收中占比5%左右。
就目前而言,汽車Tier 1沒那么好做,在汽車零部件巨頭們都轉型不易的情況下,立訊精密汽車業(yè)務的搭建乃至爆發(fā)需要時間和契機。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AI眼鏡的巨大市場潛力,無疑成為了立訊精密擺脫蘋果依賴的“諾亞方舟”。
2、欲復制果鏈神話的籌碼與底牌
對于立訊精密來說,AI眼鏡市場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
2018年圖靈獎得主楊立昆近日在出席一次活動時談到AI眼鏡,“未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佩戴著內置智能AI助手的智能設備,它將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提供幫助,就如同每個人擁有一支‘虛擬幕僚團隊’。”
作為AI終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目前AI眼鏡已擁有融合語音、圖像識別、翻譯、拍攝等多模態(tài)能力,用戶在使用AI眼鏡時,可以第一視角進行人機交互,使用智能問答、實時翻譯等功能。
正如中金研報所言,AI眼鏡有望成為繼手機之后的 “下一個移動終端”,而我們,正站在這場變革的前夜。
對于立訊精密這樣的消費電子產業(yè)鏈企業(yè)來說,一旦AI眼鏡市場爆發(fā),其有望復制在果鏈上的成功。
而實際上,立訊精密早早將目光投向AI眼鏡市場,希望能夠在這個新興領域拔得頭籌。事實上成果頗豐。
早在2021年,立訊精密便通過旗下子公司立訊精密科技(南京)有限公司,開始積累AR/VR相關技術專利,為后續(xù)智能眼鏡研發(fā)奠定基礎。
2024年,立訊精密推出了業(yè)界首款PVG光波導AR眼鏡“云雀”。該眼鏡采用偏振體全息光波導技術,光效提升至200%,前向漏光降低80%,僅重45克,還集成了音樂播放、實時翻譯、智能提詞、精準導航等功能。
2025年5月,在全球開發(fā)者大會Google I/O上,Google宣布與中國AR科技公司XREAL深度戰(zhàn)略合作,聯合發(fā)布新一代AR眼鏡——Project Aura。在生產供應鏈方面,立訊精密也深度參與賦能。
而作為蘋果Vision Pro的代工方,立訊精密在高端頭顯制造領域積累了深厚經驗。這些能力正被轉移到AI眼鏡賽道:
在無錫,立訊與XREAL共建的全球首條全自動化光學產線,將核心光學顯示模塊生產效率提升到全新高度,大幅降低了成本;在昆山,立鎧精密科技專注于虛擬現實設備制造,完善智能眼鏡的產業(yè)鏈布局。
實際上,立訊精密的制造版圖正在重構。從聲學產品到AR/VR設備,從智能家居到汽車電子,其年報中“聲、光、電、熱、磁、射頻”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布局,已遠遠超出傳統消費電子代工的范疇。
這些能力已然成為了立訊搶占AI眼鏡市場的核心籌碼。
3、紅海困局,解藥為何難成真解藥
回顧過去一年的AI眼鏡賽道,互聯網大廠、AR眼鏡廠商、創(chuàng)業(yè)公司三方紛紛入局。
AI眼鏡的品類已經分化成三類:第一類是無攝像頭、無顯示,只支持語音交互的AI眼鏡。第二類就是以Rayban-Meta為代表的,集成攝像頭但沒有顯示的AI眼鏡。第三類產品是基于AR顯示技術的AI眼鏡。
但從成本與產品體驗之間去找到一個平衡點的話,或許只有RayBan—Meta形態(tài)的眼鏡,才能算是當下的最優(yōu)解。
事實也證明了,后續(xù)的RayBan-Meta大獲成功。國內其他AI眼鏡廠商也摸著Meta“過河”,小米AI眼鏡就是其一。
除此以外,閃極選擇與眼鏡品牌LOHO合作,“小度AI眼鏡”和Rokid Glasses都綁定了時尚眼鏡品牌BOLON(暴龍),雷鳥則與博士眼鏡聯合研發(fā)雷鳥V3 AI拍攝眼鏡。
但細究產品本質,這些發(fā)布或待發(fā)布的AI眼鏡,功能集中在拍攝和音頻領域,功能雷同,也暴露出行業(yè)在應用場景探索上的集體困境。
隨著小米開始入局,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2025年CES展上,全球近60家中國企業(yè)和80多家海外企業(yè)展出近50種AI眼鏡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混戰(zhàn)中,生態(tài)壁壘成為立訊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比如說,小米AI眼鏡深度整合MIUI+小愛同學生態(tài),華為產品無縫對接地圖、搜索等自有應用,Rokid則接入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大模型。
這些生態(tài)優(yōu)勢是立訊作為制造企業(yè)無法復制的。
更重要的是,立訊精密在產業(yè)鏈中的角色定位也面臨尷尬。
它雖然能為星紀魅族代工AR眼鏡,為谷歌Project Aura供應零部件,但始終未能建立自主品牌。
這意味著,當行業(yè)尚未誕生“下一個蘋果”時,立訊尚可扮演“賣水人”角色獲利;一旦某個巨頭確立領導地位,立訊很可能重蹈果鏈覆轍,陷入新的“XX之鏈”困境。
更深遠的問題是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智能眼鏡發(fā)展將經歷三階段躍遷:從2023到2025年是AI大模型簡化產品設計,主要改變人機交互模式;從2026到2030年,實現虛實融合交互;2030年后,將真正成為空間計算平臺。
在形態(tài)基本確定,技術路線尚未明確的階段,立訊的大規(guī)模制造優(yōu)勢難以充分發(fā)揮。立訊需要賭對技術方向,才可能贏得未來。
一位行業(yè)人士表示,“立訊精密可以用最精密的儀器檢測著每一片光學模組的折射率,卻難以測算自己在AI眼鏡浪潮中的未來坐標。”
當雷鳥、Rokid等品牌在“百鏡大戰(zhàn)”中廝殺時,立訊精密它暫時避開了蘋果的單一依賴,卻發(fā)現自己正為數十個潛在的新霸主同時供貨——每個都可能成為明天的蘋果,每個又都可能隨時離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