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國家圖書館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發布《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故宮卷》,首次系統公開了377件涉及故宮古建筑的“樣式雷”圖檔,這些圖檔詳細記錄了清代建筑的營建活動,為研究清代建筑和北京城市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這些承載著清代皇家建筑密碼的圖紙與燙樣,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筑史的“活檔案”,更串聯起一個延續八代、橫跨兩百年的建筑世家——“樣式雷”的傳奇。
《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故宮卷》
著者:國家圖書館 編
出版時間:2025年2月
存世:散落在世界的“皇家建筑詞典”
樣式雷是對主持清代皇家建筑工程建筑世家雷氏家族的譽稱,“樣式雷”圖檔,是清代宮廷“樣式房”為皇家建筑設計繪制的圖紙、燙樣及文字檔案的總稱。全球現存的“樣式雷”圖檔數量約為2萬件,這些圖檔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也構成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星圖”。其中,國家圖書館收藏了1.5萬件,占據了全球存世量的四分之三,是世界上收藏樣式雷圖檔最多的機構。緊隨其后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了2300余件,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了1000件。此外,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有雷氏家譜)、首都博物館(主要是8件樣式房掌案畫像)、臺北故宮博物院、清華大學(300余件)、北京大學(幾十件)、中國人民大學(65件)、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臺灣大學等機構也各自珍藏了部分樣式雷圖檔。這些圖檔不僅記錄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外觀和結構,還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人的建筑哲學和建筑思想,是了解中國古代傳統建筑行業的第一手資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外亦散落著一些珍貴收藏:日本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有300余件,美國康奈爾大學則保存有1件,而法國吉美東方藝術博物館亦藏有2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樣式雷”圖檔偶現拍場:2017年保利拍賣4件,2019年嘉德、匡時分別拍出5件與7件,雖最終歸屬未明,卻印證了其市場熱度。然而,無論流失多少,國家圖書館作為‘核心藏地’的地位始終堅不可摧。
與平面圖紙相比,“樣式雷”的立體模型“燙樣”更為珍稀。這種以紙板、秸稈等材料制成的建筑微縮模型,被稱為“燙樣”,是清代樣式雷家族的獨門技藝,目前全球僅存89件。其中,故宮博物院收藏了82件,清華大學和國家博物館各收藏1件,德國漢堡民族學博物館收藏了4件,而民間藏家田家青先生則收藏了1件“木蘭船”燙樣。
技藝:從“五行八作之首”到“圖文模一體”的皇家工程密碼
樣式房在清代被稱為“五行八作之首”,其工作流程嚴格遵循“上奉旨意,下遵堂司諭”的規矩。據圖檔中文字記載,樣式房的工作需“繪圖燙樣,按法立制”,從選址勘測直至施工裝修,每一步驟都被詳盡記錄,構建了一個包含“圖樣、做法冊及燙樣”在內的三維記錄系統:圖樣分平樣(平面圖)、立樣(立面圖)、細樣(細節圖),用于表現建筑布局與結構;做法冊等文字檔案,記錄施工工藝、材料清單、工匠分工等細節;燙樣作為一種立體模型,能夠直觀地展現建筑的輪廓與群體布局,從而有效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誤差。
這些圖檔所涵蓋的建筑類型幾乎包括了清代皇家工程的所有核心建筑,例如宮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園林(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壇廟(北京九壇八廟)、陵寢(清東陵、清西陵)、王府(王公府?。?、行宮(如避暑山莊、團河行宮等)等。地域上,以北京為中心,延伸至天津、承德、遵化、易縣、沈陽乃至五臺山;時間跨度則從乾隆至民國初年,尤以道光、同治、光緒時期為盛。圖檔的類型相對應施工流程,有選址勘測的圖紙、地盤圖,有設計的草稿圖,叫糙樣,在草稿的基礎上畫成準樣、準底樣,做完以后要給皇帝進呈樣,用圖紙來說明施工的進程,比如說有現做活計圖,已做活計圖、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裝修圖也是樣式雷圖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八代“樣式雷”的家國春秋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雷氏家族共有八代人供職于清廷樣式房。樣式雷家族的命運是清朝運勢的縮影,八代幾十人演繹了兩百多年的家國春秋?!皹邮嚼住奔易宓臍v史,是一部與清王朝命運同頻的傳奇。八代人薪火相傳,親歷了康乾盛世的輝煌建筑,也目睹了晚清國勢的日漸衰微。
· 第一代雷發達:江西永修人,明末遷居南京,康熙年間因清廷大興土木應征入京,開啟家族與皇家工程的羈絆。
· 第二代雷金玉,作為雷氏家族首位樣式房掌案,為家族贏得了顯赫地位。
· 第三代雷聲澂,幼失怙恃,因母張氏堅持,未歸葬南京而留京,二十年后以精湛技藝重掌樣式房大權。
· 第四代三兄弟(雷家璽、雷家瑞、雷家偉):乾嘉時期“最強陣容”,正值皇家工程高峰期,大展拳腳。
· 第五代雷景修:生逢道光、咸豐國力衰微,雖無施展舞臺,卻建屋收圖,系統整理家族圖紙,為后世留存珍貴資料。
· 第六代雷思起與第七代雷廷昌,同治、光緒年間并肩作戰,參與重修圓明園等重大工程,榮獲御賜頂戴花翎。
· 第八代雷獻彩:隨清王朝覆滅而隱沒,無子嗣傳承,家族傳奇終章。
八代人、200年,“樣式雷”以“敬業、專注、科學、嚴謹”的工匠精神,為中國古代建筑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生:《故宮卷》的出版與“活起來”的文化遺產
此次發布的《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故宮卷》,是國家圖書館“樣式雷圖檔出版工程”的第11卷,此前已推出《圓明園卷初編》《圓明園卷續編》《頤和園卷》《香山玉泉山卷》《清西陵卷》《暢春園卷》《南苑卷》《王公府第卷》《定東陵卷》《萬壽慶典卷》等10卷,累計出版5100余張圖檔。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成果,它不僅是故宮建筑工程的‘活檔案’,還承載著三重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學術上,圖檔囊括377件故宮相關資料,包括74件文字檔案與303件圖樣,全面覆蓋了晚清故宮各殿從勘測到裝修的全流程,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科技史及清代史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實用價值:為故宮修復、中軸線申遺成功(2024年申遺成功一周年)及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提供直接參考。卷中收錄的關于同治皇帝大婚前進行大內裝修的《從大清門到坤寧宮地盤畫樣》一幅,圖寬60厘米、長600厘米,是已知“樣式雷”圖檔中最長單件,其附有的文字說明、架彩和彩綢數目清單等,更揭示了清代工程多部門協作的細節;文化價值深遠,作為2007年入選‘世界記憶遺產’的核心載體,‘樣式雷’圖檔不僅彰顯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藝,還深刻詮釋了‘八代傳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當代‘大國工匠’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
《故宮卷》的編纂遵循“尊重原檔、科學分類、客觀著錄”原則,按建筑中軸線從南至北、從整體到局部編排,圖樣與文字檔案精準對應,貼頁中的修改記錄與原圖并列展示,生動再現了歷史的現場氛圍。國家圖書館特別采用大八開單張出版形式,方便讀者直觀“讀圖”,讓沉睡的文獻“活”為可研究、可利用的文化資源。
從清代宮廷的“樣式房”到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從散落全球的圖檔到系統出版的《故宮卷》,“樣式房”的傳奇從未褪色。這些圖紙,承載著精湛的建筑智慧與深厚的家族記憶,它們不僅是歷史的細微注腳,更是文明的璀璨基因。透過它們,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工匠如何以筆墨勾勒、以模型塑造,將‘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智慧,精心鐫刻于每一塊磚石、每一片瓦礫、每一幅圖紙之上。
作者單位: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 文章來源:文博中國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點擊"閱讀原文",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官方微店購買相關圖書,或聯系發行部:010-880031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