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壓倒馬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內燃機”,那壓垮燃油車的,會是什么呢?
有人覺得會是智能駕駛,因為能帶著新能源車,走向更智能的未來;
有人覺得會是800V和閃充技術,因為一旦“充電和加油一樣快”,那油車就失去意義了;
但更多人堅信,真正的轉折點會是“固態電池”——
因為它的出現,會帶著電車走向續航更長、無懼寒冬、更安全的未來!
這種電池一出現,燃油車就徹底沒活路了….
可事情真有這么簡單嗎?
理論上看,說是“固態電池”確實很有說服力。
因為它解決了電車最讓人焦慮的三個痛點:續航、低溫、安全。
拿續航來說,現在的電車,大多也就600-700公里的 cltc 續航。
換算成真實續航來看,有個550km 就頂天了;甚至個別車型,跑個300多公里就得充電。
但固態電池不一樣。
它更輕,能量密度更高,起步就有1000km 的續航,達到1500km 也不是夢。
就這種表現,電車的續航焦慮,自然就沒了。
此外,這種電池還特別耐低溫。
說白了,以往的液態電池,一到冬天就跟“感冒”了一樣:電量掉得飛快,開個車都提心吊膽。
而固態電池用的是固態電解質,不容易結晶,耐寒能力強,哪怕零下20℃也照常用,續航打折的情況會少很多。
這對北方用戶來說,簡直就是“續命級”的提升。
最后就是安全性。
過去電車起火,是因為液態電解液容易揮發、起燃,一旦短路或外力沖擊,熱失控就來了,幾分鐘燒成空殼。
而固態電池沒這個“先天缺陷”,即便撞擊穿刺,也很難起火,大大降低了相關風險。
所以從紙面數據來看,固態電池確實是“核彈”級的技術,像是壓倒燃油車的稻草。
然而,真有這么理想嗎?恐怕沒這么簡單!
因為“技術牛”是一回事,能不能用得起、用得上,那是另一回事。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方面在于,固態電池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按照主流廠商的估算,100度電的固態電池包,成本差不多得20萬。
注意啊,這還是預估價,按照2元/Wh 計算的,而真正按照實驗室的成本,往往高達4萬元/度電。
也就是說,你想整個續航1000公里的電車,光電池成本就高達60萬了,還沒算其他。
再說產能。
雖然各大廠天天喊“明年上車”,新聞也一個接一個,但你仔細看看:
真正落地的車,有嗎?真正交付、能讓人開上路的,有嗎?
幾乎沒有。
而且就這么一個工業化的產品,都不能做到大規模量產——
別說取代油車了,取代液態電池車,可能都夠嗆!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沒人敢打包票:
這玩意到底耐不耐用?循環壽命到底能不能扛住?大規模裝車后會不會有新問題?
到現在,誰都說不準。
所以啊,與其說它是壓垮燃油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說——
它現在更像一顆還沒熟透的果子,吊在那兒,看著誘人,真要吃,還不知道是否好吃。
在我看來,可能不是“固態電池”這樣的產品,而是在油車基礎上,做得更聰明、更實用的上位替代。
比如——插混,或者增程式電動車。
聽上去可能有點反直覺。
畢竟這類車型早就有了,也不是多新鮮的黑科技,怎么就成了“終結燃油車”的關鍵?
但你仔細想想,可能還真有這個可能!
因為它們平時通勤用電,省錢、安靜,幾天都不用充一次;
出遠門時,發動機發電或直驅,想怎么跑就怎么跑,完全沒有“充電焦慮”。
你說它不夠純粹?那是從技術角度看。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它已經夠用了——
比油車更省油,比電車更穩妥,還不用天天擔心“電池健康度”、“充電樁找不到”、“冬天續航跳水”等等。
綜合來看,就像是一臺“全能版”的油車。
況且,從全球的趨勢來看,基礎設施匱乏,充電條件不穩定——指望純電直接取代燃油,太理想化了。
反倒是插混/增程這種“油電雙修”的方案,更符合常規國家的情況。
說白了,你說它不是“終極形態”?這點我認可!
但它真有可能,先一步把燃油車送下舞臺。
更何況,現在連車企的口風都變了——以前都在喊“全面電動化”,現在開始改口“插混化”、“增程化”。
這不正說明:趨勢,正在悄悄轉向,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