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為了自身經濟利益,開始對一些談判不順利的經濟體“痛下殺手”。
即便是傳統盟友,老美也是一點不給面子。相當隨意地在社交媒體把威脅信一發,就算是給對手下了最后通牒。
一封信就把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
針對日韓,美方還特地放狠話,表示如果兩國敢還手,就等著更猛烈的報復。
此消息一出,兩國一時間民怨沸騰。
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后,中國卻針對兩國有不同的行動,明確釋放善意,巧妙將局勢走活。
日本遭受暴擊,高官表示“強烈憤慨”,施壓石破茂
先說日本。
石破茂此前強調,美國關稅措施是 “國難”。一旦美國的 25% 關稅落地,日本的汽車、汽車引擎及零部件等產業將遭受重創。
日本為了應對美國可能的關稅舉措,此前倒是談得非常積極。
日本談判代表往返美國七次,試圖將汽車關稅等內容納入整體談判,并強調日本作為美國最大外國直接投資國的地位。
但美方此番提出的 25% 高關稅要求,超過了今年 4 月公布的對日 “對等關稅” 的 24%。這無疑讓日本此前的談判成果付諸東流,也難怪日本上下彌漫著失望和憤怒的情緒。
8 日,日本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小野寺五典在自民黨總部緊急召開的關稅對策會議上,以罕見力度表達了不滿。
直言 “該內容無法接受。憑一封信就發出通知是對同盟國非常失禮的行為,我感到強烈憤慨” 。
迫于舉國上下的壓力,日本首相石破茂在 9 日回應稱,將全力維護國家利益,不會輕易妥協。
算是徹底認清了老美吃人不吐骨頭的真面目。
韓國被推懸崖邊緣,急召中國大使
美國“威脅信”的關稅攻勢 同樣讓韓國倍感緊張。
韓國新政府剛上任就表態過,韓國經濟目前已進入絕境,甚至出現負增長,美國這次加碼,更是把韓國推到了懸崖邊緣。
汽車、半導體和鋼鐵產業作為韓國的支柱產業,一直以來對美國市場依賴頗深。
加征 25% 關稅,韓國汽車、半導體和鋼鐵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將大幅下降,利潤率也會跌到慘淡水平。
預計韓國的半導體和汽車對美出口量將出現大幅下滑,相關企業的營收與利潤也將遭受重創,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鏈,導致上下游企業面臨減產、裁員等危機。
加征關稅后,美國進口商采購韓國鋼鐵產品的成本大幅上升,這可能促使美國國內企業轉向其他國家的鋼鐵供應商。
韓國鋼鐵企業不僅將失去部分美國市場份額,還可能因產能過剩,不得不削減產量,鋼鐵行業的失業率也會隨之攀升。
就在這緊張時刻,韓國副外長樸潤柱坐不住了,緊急召見了中國駐韓大使戴兵。
雙方表面上是 “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但結合當下這微妙的時間點,明眼人都能猜到,這次會面大概率是沖著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去的。
雖然韓聯社報道中沒有明確提及具體討論的內容,可從韓國目前尷尬的處境來看,他們無疑是想向中國請教應對之策。
請教“資深玩家”
咱們堪稱是美國關稅戰的 “資深玩家”了。
早在 2018 年,美國就對中國發起了多輪關稅攻勢,最高時對中國 5000 多億美元的商品加征了 25% 的稅。
但中國也不是吃素的,通過多輪強有力的反制措施,成功讓美國做出了一定讓步。韓國現在面臨的困境,和當年中國的遭遇有著相似之處,自然希望能從中國的 “實戰經驗” 中汲取智慧。
同時,中國在韓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超過 3000 億美元,這一數字比對美出口還要高。
尤其是在汽車零部件、芯片材料等領域,中韓供應鏈緊密相連。如果韓國能借助中國穩住供應鏈,甚至開拓新的市場,或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美國加稅帶來的沖擊。
韓國也清楚,如果自己和日本都被美國死死壓制,整個東亞的制造業鏈條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作為區域大國,肯定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面發生。
所以,韓國此舉也有賭一把的成分,希望中國能為了地區經濟穩定,拉自己一把。
對于韓國的求助,中國自然也是愿意幫忙的。
畢竟,一旦韓國被美國 “勒住咽喉”,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整個亞洲制造業鏈條都會受到波及,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釋放善意幫謀劃,把路走活
就在美國關稅大棒落地的前后腳,我們也是對日韓積極釋放出善意。
對于日本,中國決定有條件恢復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進口。此前,日本代表團訪華,雙方就水產品安全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并敲定了逐步放開進口的共識。
海關總署明確表示,恢復進口是基于持續開展針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的長期國際監測和中方獨立取樣監測,且結果未見異常,同時日本政府也承諾保障輸華水產品質量安全。
當然,此次解禁并非 “一刀切” 式的全面放開,福島縣、群馬縣等 10 個受核污染影響較大的都縣依然被排除在外。
海關還會對日本輸華水產品實施嚴格監管,一旦發現不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或日方未能有效履行官方監管責任,將及時采取控制措施,迅速叫停進口。
在確認安全且收到日方承諾后,中方果斷恢復部分進口,為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注入了新動力,為中日關系回暖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對而言,日韓兩國對中國的關系處理上,都比前任更加友好,中方及時雪中送炭,釋放善意,明顯把路走活了。
以前中國說的話他們不一定聽,現在恐怕會認真考慮考慮。
在經濟合作方面三國一直有著廣泛的前景。
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已經持續多年,但進展緩慢。如今美國的關稅威脅,或許能成為韓國加快推進這一進程的動力。
中國可以鼓勵韓國積極行動起來,構建一個獨立于美國的區域市場。
一旦自貿區建成,日韓對華、對日出口都將多一條可靠的途徑,其抗風險能力也將大大增強。
中國自身就是這方面的受益者,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后,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大幅增長,有效分擔了對美出口的壓力,兩國完全可以借鑒這一經驗。
中國也可以建議兩國擴大人民幣與韓元之間的本幣結算,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如果能在對華貿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幣結算,就能降低不少美國搞事和美元波動帶來的風險。
中韓早在 2022 年就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規模達 1800 億元人民幣,未來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借此機會,我們可以提升在區域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三國關系的回暖也能帶動 RCEP 框架下經貿合作提速,對沖美國 “脫鉤斷鏈” 風險。
當然,中國不會干涉日韓內政,也不會替他國決定外交方向,但若兩國真心希望尋找一條可行之路,中國會伸出援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且看日后兩國在這場危機中的應對舉措,中日韓之間的會有哪些進一步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