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謠言如同病毒般在網絡空間肆意蔓延,近期,趙本山“靈堂照”被證實為AI合成、陳奕迅因病延期演唱會卻被傳“新冠去世”、劉曉慶更是第N次被“宣告死亡”……
這些荒誕不經的謠言,不僅嚴重侵犯公眾人物的名譽權,更折射出當下網絡生態的畸形與危機,當造謠者用技術手段將“死亡”變成一場博眼球的狂歡,我們不得不追問,這場無底線的鬧劇,究竟何時才能落幕?
技術賦能下的“死亡工廠”
近日,陳奕迅因新冠并發癥“去世”的謠言在短視頻平臺瘋傳,引發網友集體哀悼,最終被友人辟謠證實為烏龍事件,這并非孤例,從成龍到朱媛媛,眾多明星頻繁遭遇“被去世”的荒誕鬧劇。
如今的謠言早已突破傳統“文字編造”的局限,在AI技術與圖像處理軟件的加持下,呈現出工業化生產的特征。
謠言制造者通過拼湊碎片信息(如健康謠言、早年采訪片段)、嫁接虛假照片或視頻,甚至利用AI技術生成逼真“死亡證明”或靈堂場景,構建出看似真實的敘事。
例如,某海外社交平臺曾流傳一組“劉文正靈堂照片”,后經證實系AI合成圖像,但其逼真程度足以引發全網哀悼與悼念。
趙本山的“靈堂照”通過AI換臉與場景拼接,逼真程度令人咋舌,陳奕迅的“去世視頻”將舊演唱會片段與偽造聲明嫁接,配合AI配音形成“半真半假”的敘事。
這種“先制造恐慌,再收割流量”的套路,在海外網絡尤為猖獗,平臺監管滯后、用戶獵奇心理旺盛,為謠言提供了肥沃土壤。
技術的便利性,讓謠言從“手工作坊”升級為“流水線”,普通人僅需幾分鐘便能炮制出以假亂真的“死亡公告”,而正是這種技術賦能的惡用,不僅降低了造謠門檻,更放大了謠言的迷惑性與傳播力。
自媒體賬號通過數據爬蟲鎖定高熱話題,用AI批量生產虛假素材,再通過“矩陣號”病毒式分發,最終以情緒化標題引爆輿論。
謠言如病毒般擴散時,數百萬網友未經核實便點燃“數字蠟燭”,在社交媒體上掀起集體悼念的癲狂,心理學中的“替代性創傷”理論在此得到印證。。
更可怕的是,這種情緒共振在算法助推下形成“數字雪崩”,平臺為追求流量不斷放大哀悼內容,公眾在信息繭房中逐漸喪失理性判斷,最終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謠言的共謀者。
流量經濟催生的“黑色狂歡”
在這場流量狂歡中,算法成為幫兇,人性弱點被精準計算,公眾的同情心被消費,悲痛情緒被異化為點擊量,而造謠者早已在幕后賺得盆滿缽滿。
造謠背后的推手,往往深諳流量經濟的邏輯,明星“死亡”作為爆炸性話題,天然具備吸引眼球的能力,造謠者通過制造恐慌、煽動情緒,迅速收割點擊量與關注度,進而實現廣告變現或賬號增值。
例如,某YouTube賬號曾炮制“成龍去世”“李嘉誠逝世”等謠言,形成“造謠—引流—廣告變現”的灰色產業鏈。
在這場“黑色狂歡”中,他人的生死淪為籌碼,而平臺算法的推薦機制,則為謠言傳播提供了加速器,越是聳動的內容,越容易被推向熱搜榜首,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海外網絡成為謠言發酵的重要場域,其背后存在復雜的跨文化動力,一方面,西方平臺對東方明星的“死亡想象”自帶獵奇濾鏡,另一方面,謠言通過翻譯與本土化改編,在跨境傳播中不斷變異。
如成龍、周星馳等華語巨星頻繁被謠傳去世,往往伴隨夸張敘事與地域偏見,亦或者是寧靜的國籍謠言從中國本土擴散至海外,經自媒體加工后演變為“政治陰謀論”,而這種跨國謠言不僅加劇信息混淆,更可能引發外交層面的誤解。
在這其中靈堂照片作為極具沖擊力的視覺符號,其被惡意傳播已成為一種“死亡消費”,景德鎮的“三口靈堂三棺并排”照片在網絡瘋傳時,部分媒體與博主為追求點擊量,刻意渲染血腥細節、煽動情緒,將私人悲劇轉化為公共談資。
這種對死亡場景的凝視與消費,不僅違背基本人文關懷,更折射出社會對苦難的麻木,當靈堂成為流量道具,人性的溫度便徹底淪喪。
破解謠言困局的路徑
盡管劉曉慶、陳奕迅等明星通過曬照、公司聲明等方式緊急辟謠,但造謠者的懲處卻往往陷入困境。
加之當前我國法律對網絡謠言的界定與處罰仍存在模糊地帶,造謠者常以“信息不實”為由逃避責任,即便被追責也多以行政處罰為主,難以形成震懾。
此外平臺審核機制的滯后性亦為謠言擴散提供了空間,虛假信息往往在發酵數小時后才被刪除,此時謠言已通過轉發形成裂變式傳播。
法律與監管的滯后,讓造謠者得以“換個馬甲繼續作案”,形成“造謠成本低、收益高”的畸形生態。
明星“被去世”鬧劇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危機,當娛樂圈陷入“快餐化”泥潭,偶像淪為資本與流量的速消品,愛情變成維持熱度的宣傳策略,作品質量讓位于數據造假,整個行業的價值體系正在崩塌。
公眾對“快餐型偶像”的審美疲勞,恰恰證明,沒有實力支撐的流量終將反噬行業生態,而將生死議題娛樂化的現象,更暴露出社會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危機。
若放任流量邏輯侵蝕公共討論空間,我們終將失去對真實與尊嚴的敬畏。
明星被“死亡”的鬧劇,不僅是個人名譽的危機,更是社會信任體系的瓦解,當公眾對“官方聲明”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當普通網友因恐慌而盲目轉發,當家屬被迫反復自證“存活”,社會共識便陷入崩塌的邊緣。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明星的死亡謠言都能被輕易炮制,普通人遭遇惡意中傷的可能性將呈幾何級增長,而當“今天明星被死亡,明天或許輪到身邊人”成為共識,網絡空間便淪為充滿猜忌與不安的荒原。
結語
從阮玲玉服藥自殺的悲劇到現代AI合成的靈堂照片,死亡謠言始終是人性陰暗面的投影,在流量與技術的雙重裹挾下,社會亟待一場倫理覺醒。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死亡更不是博眼球的工具,當趙本山的“靈堂”化為虛無、陳奕迅的歌聲再度響起、劉曉慶的笑臉打破謠言,我們仍需追問,下一次,誰會成為“被死亡”的主角?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信源:
《“我又死了一回嗎?”劉曉慶本人辟謠去世傳聞》——極目新聞
《明星被“去世”鬧劇頻發,豈能把“生死”當作流量快餐丨中聽》——大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