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東晉的玄談風嗎?
東晉時期,朝堂之上氣氛緊張,文人學士不敢議論朝政,不敢碰觸實際的民生。
怎么辦呢?
大家就湊在一起清談玄學,講講老子莊子,說說有和無的道理,崇尚放浪形骸,以不問世事、獨善其身為榮。
看看現在,何其相似。
打開任何一個內容平臺,到處都在鼓吹“獨處”的好處。
好像一個人不獨處,就是庸俗的,不高級的。
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地方不一樣。
東晉的玄談,是讀書人在高壓之下一種無奈的自發選擇(會掉腦袋)。
今天鼓吹獨處的風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它不是大眾的自發覺醒,而是某些自媒體平臺,為了流量,見風使舵,刻意引導和制造出來的一種幻象。
短期一個人待著,調整一下身心,再正常不過,誰都有需要喘口氣的時候。
但是,把偶然的放松,渲染成終身的獨處,把暫時的歇腳,說成是人生的終點。
一些沒有壞心思的自媒體,就這樣誤導了無數人。
“獨處”這一陣歪風是怎么刮起來的
現在人偏好獨處,就是因為兩個字:累了。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又復雜得像一團亂麻。
誰不想找個清靜地方躲起來。
最好是一個人。沒有電話,催促,沒有必須應付的笑臉。
獨處,就成了一個成本最低、最容易實現的世外桃源。
自媒體的作者們,嗅覺比誰都靈敏。
立刻捕捉到了這一心思,然后開始大作文章。
“享受獨處的人,層次有多高?!?/p>
“真正的高手,都是獨來獨往?!?/p>
“你的無效社交,正在拖垮你?!?/p>
內容大同小異,翻來覆去就是幾個意思:獨處的人是清醒的,社交的人是盲從的。
獨處的人內心豐盈,社交的人精神空虛。
獨處是強者的自我獎賞,社交是弱者的無奈抱團。
字字句句,都在給人一種心理暗示:選擇獨處,就意味著選擇了更高級的人生。
滿足了讀者的情緒,自己賺了流量費,何樂而不為。
本來,偶爾一個人看看書,聽聽音樂,發發呆,是很不錯的生活情調。
風氣被帶歪了之后,味道全變了。
獨處變成了主流觀念,只有堅持不與人打交道,徹底奉行獨處,才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有點閱歷的成年人,對這些文章看看就罷了,滿足滿足情緒價值,然后關掉手機,第二天照樣上班,照樣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心里清楚得很,那些文章只是提供了短暫的心理安慰。
可那些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年輕人,他們當真了。
真的以為,獨處是世界上最正確的事。
然后,悲劇了
獨處≠自閉
我前段時間在貼吧看到一個姑娘發的長篇帖子,講了自己的經歷,看得人心里發堵。
她大學剛畢業,工作找得不錯,性格也開朗,朋友很多。
偶然間,她接觸到了宣揚“極簡生活”和“高質量獨處”的博主。
那些博主一個人住在干凈整潔的小房子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看書,拍拍照片,寫寫東西。
不參加任何聚會,不聯系任何朋友。
美其名曰“斷舍離”和“凈化圈子”。
她開始模仿。
先是退掉了所有的群。
然后刪掉了很多朋友的聯系方式。同事的聚餐,她不再參加。
朋友的邀約,一概拒絕。理由是:要享受高質量的獨處,遠離無效社交。
后來,她覺得工作單位的人際關系太煩人,干脆辭了職。
想學著那些博主,靠自己在家做點什么賺錢。
結果自然是處處碰壁。
沒有了穩定的收入,又斷絕了和外界的幾乎所有聯系。
起初很自由,但慢慢地,她開始害怕出門,害怕和人說話。
去樓下超市買東西,和收銀員說句話都覺得緊張。
想找以前的朋友聊聊,拿起手機,才發現那些號碼早就被自己刪掉了。
帖子的最后,她說自己得了重度的焦慮,后悔死了。
她寫道:“我以為我在獨處,結果我只是自閉。”
獨處,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自閉。
一個是為了積蓄能量,更好地回到人群。
一個,是徹底喪失了回到人群的能力。
沒有判斷力,就會把兩者搞混。
那些把獨處當自閉的,最后憋出了這六個大毛病。
根據不少網友的反饋,還有筆者的見聞,那些真的把獨處當成自閉的人,與世隔絕,最終都會憋出這六個大毛病。
一個比一個嚴重,而且,已經發生,想改比登天還難。
第一個,語言能力退化。
長期不和人說話,最先退化的,就是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會變得反應遲鈍,詞不達意。
別人說一句話,腦子要轉半天。
自己想表達一個意思,嘴里卻說不出幾個完整的句子。
這一點,但凡獨處久一點的人,去面試一次,或者參加一個稍微正式點的場合,就知道我說的是什么意思了。
第二個,心性扭曲狹隘。
一個人待久了,沒有了外部信息的對沖和修正,思想就容易鉆牛角尖。
一點小事,會在腦子里反復咀嚼,無限放大,看誰都不順眼,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
別人的一個無心之舉,都能解讀出八百種惡意。
內心就像一潭死水,扔進一粒沙子,都會攪起滿池的污泥。
人的心,是需要和別人的善意碰撞,才能保持明亮和開闊的。
第三個,社會功能喪失。
去銀行辦個業務,去醫院看個病,和鄰居溝通一下漏水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和人打交道。
長期獨處的人,會極端恐懼這些場合。
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最后,連維持正常生活運轉的能力都失去了。
變成了生活上的“殘疾人”。
第四個,機會通道關閉。
所有的機會,都來自于人。
把自己封閉起來,就等于親手關上了所有通往未來的大門。
亞歷山大·塞爾科克,就是《魯濱遜漂流記》的原型。
他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了四年,他活下來了,很了不起,但那四年里,他的人生是完全停滯的。
他只能維持生存,沒有任何長進。
等到被救回文明社會,他花了很長時間,才重新適應如何與人相處。
第五個,身體機能衰退。
長期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活動范圍只有幾十平米。
必然導致運動量嚴重不足。
曬不到太陽,身體缺鈣。新陳代謝變慢,各種小毛病都找上門來。
人的身體,是被設計用來奔跑和活動的。
不是用來在一個小盒子里發霉的。
精神上的封閉,最終會投射到身體上,讓一個人從里到外都失去活力。
有人說獨處的人經常出去運動健身,呵呵,相信我,只要開始打算長期獨處,慢慢的就會變得不愿意出門,別說健身,動都懶得動。
第六個,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
這是最可悲的一點。
愛是一種能力,也需要練習。
通過和家人朋友的相處,去學習如何關心人,如何表達善意,接受別人的愛。
長期獨處,會讓人在這方面的“肌肉”徹底萎縮。
不懂如何去愛,也感受不到別人的愛。
內心變得像一塊石頭,又冷又硬。
即使遇到很好的人,也無法建立起親密關系。
因為已經喪失了那種柔軟和信任的能力。
這種損傷,幾乎是永久性的,記住,永久性的,短時間的修復,時間一長立刻復發。
所以,看到任何自媒體文章,先分析作者動機
記住,平臺上的文章,沒有一篇是白寫的。
背后都有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吸引人的眼球,換取流量。
正常的日子,哪有那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工作煩惱,偶爾開心。
但如果把這些平鋪直敘地寫出來,誰會看呢。
一定要把一個小小的點,放大,渲染,甚至扭曲,才能造出爆款。
人本身就會自我調節,在人群里待久了,覺得煩了累了,自然會想辦法自己待一會兒,看看書,養養神。
等休息夠了,能量滿了,又會自然而然地回到人群中去。
這是一個非常健康循環。
但是,如果文章寫成“社交累了可以適當獨處休息一下”,保證沒人看。
太普通了,像白開水。
一定要寫成“放棄所有無效社交,只有終生獨處才是王道”,才能刺激人的神經。
一定要把“獨處”和“自閉”的概念偷偷畫上等號,才能顯得觀點足夠極端,足夠吸引人。
再問一個最實際的問題。
真的可以永遠獨處嗎。
飯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生病了誰送去醫院,處理各種社會事務怎么辦。
那些鼓吹終生獨處的博主,他們自己真的做到了嗎。
他們一邊勸粉絲斷絕社交,一邊自己忙著接廣告,和品牌方開會,參加各種活動。
別太天真了。
古羅馬的皇帝馬可·奧勒留,寫下了著名的《沉思錄》。
很多人把他奉為推崇內在自省的偶像。
這本書,是在戎馬傯傯的軍營里,在處理帝國繁雜事務的間隙,寫下那些文字的。
他是一位皇帝,一個將軍,一個身處人群漩渦中心的人。
他的自省,是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不是為了逃避。
真正的強大,是在人群中保持內心的獨立,而不是躲進無人的山洞。
學過馬哲的朋友肯定知道一句話: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把自己從所有的關系里摘出去,那剩下的,還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別再信那些把“獨處”捧上神壇的鬼話了。
想休息的時候,就安安靜靜自己待著。
休息夠了,就大大方方走出去。
去見見太陽,去菜市場聽聽叫賣聲,去和許久不見的朋友吃頓飯。
獨處是一件事,不是一種人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