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綜合藝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旌德紅色地標為課堂,構建起“檔案研讀+場館研學+革命歷史教育”的立體實踐體系,在觸摸歷史肌理與重溫入黨誓詞中完成精神洗禮。
文物敘事:讓歷史檔案成為信仰火種的孵化器
在旌德縣紅色文化檔案館,那尊歷經梅家三代守護的馬克思銀像,不再是陳列柜里的歷史標本,而是成為解碼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文化密鑰。這件跨越萬里的革命文物,以近百年的時光年輪,鐫刻著馬克思主義在江淮大地的傳播軌跡——從秘密傳遞的信仰火種,到三代人用生命守護的精神圖騰,其背后是旌德兒女在歷史洪流中堅守真理的集體記憶。師生們駐足凝視的不僅是銀像的物理形態,更是在觸摸中國革命史上“文化守護”與“信仰傳承”的雙重密碼:當梅氏家族將銀像藏匿于墻縫、埋于地窖的故事被娓娓道來,當代青年突然讀懂了“信仰”二字的重量,那是超越物質形態的精神傳承,是革命先輩以血肉之軀為真理筑起的守護長城 。
藝術轉譯:用專業實踐重構紅色文化的舞臺輸出
在走進江淮學習黨史學習教育座談會上,綜藝學子的發言構建起獨特的“紅色美學”話語體系。楊佳同學提出:“馬克思銀像的百年流轉本身就是一部視覺史詩,其曲折經歷可轉化為裝置藝術的時空敘事”;亦有學生張冬雨主張將革命故事融入舞臺創作,以肢體語言詮釋“信仰的重量”。興隆鎮三山革命紀念館的參觀成為實踐活動的情感高潮。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師生們沿著“星火燎原”“浴血奮戰”“薪火相傳”三大展區,系統學習旌德地區黨組織建立、紅軍游擊隊斗爭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故事。
誓言回響:革命紀念館黨旗下的青春政治儀式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三山革命紀念館的初心廣場,全體黨員師生面向鮮紅黨旗重溫入黨誓詞。當右手握拳的宣誓聲回蕩在革命老區的上空,誓詞中的“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與眼前的紀念館、手中的檔案史料形成時空對話。今天我們站在革命先輩奮斗過的土地上宣誓,就是要讓誓詞從文字轉化為行動,用藝術語言講好紅色故事。這場在紅色場館舉行的特殊組織生活,讓青年黨員深刻理解到:入黨誓詞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新時代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宣言。
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這場“三下鄉”實踐的意義早已超越活動本身。綜藝師生在馬克思銀像前感悟信仰的力量,在革命紀念館重構紅色記憶,他們正在完成一場重要的精神傳承:將旌德土地上的革命故事,轉化為新時代的青春敘事;將檔案里的紅色基因,編碼成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算法。正如一位參與學生在心得體會中寫道:“我們接過的不僅是歷史的接力棒,更是用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這種使命意識,正是當代青年對革命先輩最好的告慰,也是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生生不息的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