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精神”滋養秀美山川
7月,位于信都區的抗大路漿水鎮段綠意盎然,沿途風景美不勝收。在這條中國騎行精品線路上,一隊隊身著騎行服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飛馳競速,成為亮麗的風景線。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曾在漿水鎮一帶辦學兩年零三個月,前南峪村是校部所在地。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為主要內容的“抗大精神”,并在今后的歲月中深深熏染著這片土地。
位于漿水鎮的抗大陳列館。高曉博攝
如今,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漿水傳承弘揚“抗大精神”,持續做大做強“紅”“綠”兩篇文章,構建“紅色+綠色”旅游產業發展新模式,昔日的“荒山禿嶺和尚頭”,蝶變為一幅生機盎然的綠美畫卷,讓更多人捧上了生態致富的“金飯碗”。
前南峪村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這抹醉人的綠,源自幾代前南峪人的努力,植樹造林、修地造田、興修水利、興辦工廠……眼下,8000畝山場披上綠裝,94.6%的植被覆蓋率織就無垠綠毯;油蟠桃的甜香隨風飄散,毛茸茸的板栗青果壓彎枝頭;蘋果樹蔭下,果農們靈巧地為青果套上紙袋;梯田上,“再造秀美山川”的誓言格外醒目。“我們在梯田上發展林下經濟,待到了九月,漫山鮮花盛開,前南峪將更加秀美。”村黨委書記郭天林話語中充滿自豪。
村民李愛英利用自家閑置房屋辦起了農家樂,樂呵呵地細數著變化:“咱這兒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樂,一年四季都有看頭。守著這綠水青山,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山綠了、村子美了、百姓富了,漿水人傳承弘揚“抗大精神”的信念愈發堅定。
“鎮里50多個村曾有抗大學員駐扎,其中43個村保留有抗大舊址,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舊址群。”漿水鎮黨委書記喬超說,利用紅色資源,他們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和研學產業,建立抗大少兒研學基地等,將紅色文化與教育、旅游深度融合。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陳列著抗大師生當年用過的教材、馬鞍、行軍鍋等,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真切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抗大衛生處舊址安莊村對6處舊址院落、70間房屋進行保護修繕,發展旅游業;寨上村對150間舊民居按照歷史風貌進行修繕,建設研學住宿、沉浸式體驗、高端民宿3個功能區,深度還原歷史場景,吸引各地游客前來緬懷先烈,追尋紅色記憶。
抗大路如玉帶般環繞山間,外地牌照的車輛和全國各地的騎行愛好者絡繹不絕,沿線的前禪房村也迎來一波接一波游客。
“閑置石頭房屋變成精致民宿,廢棄石碾、石磨被巧妙利用于旅游體驗項目。游客還能吃到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民宿康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位于前禪房村的云清清民宿負責人李鵬玉說。
在這里,游客或沿著山間步道賞景散步,或在傳統村落中靜享時光,或擇一處別致小院休憩。來自天津的游客梁晶說:“聞著屋內的中藥熏香,漫步在天然氧吧,整個人都慢下來了,簡直就是現實版‘向往的生活’。”
“隨著民宿經濟等旅游業態興起,我們搶抓機遇,積極謀劃康養旅居名鎮建設的路徑舉措。”喬超說。如今,“抗大精神”滋養出的秀美山川已成為文旅金名片,漿水百姓的美好生活越來越多彩。
作者: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郭雨晗
來源:邢臺新聞傳媒中心
編輯:范永吉 韓亭亭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