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心城區的核心地段,黃浦區正錨定“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核心示范區”目標,緊扣“心臟、窗口、名片”定位,在文明與城市的共生共榮中,書寫著新時代文明城區建設的生動篇章。通過紅色文化鑄魂、海派文脈傳承、城市肌理煥活、基層治理創新四大維度的深度發力,一幅“以文潤城、以城彰文”的文明新圖景正黃浦江畔徐徐展開。
擦亮紅色門楣
文明風尚入心入行
位于黃浦區南昌路100弄2號的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每個開放日都會迎來不少參觀者。市民孫小姐說,她和朋友設定了一條“紅色旅游線路”,除這里外,還包括中共一大紀念館、團中央機關舊址、出版《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又新印刷所舊址等。此外,他們還打算到南昌路、淡水路等紅色街區看一看,感受經過 “紅色文化+現代生活” 的微改造后,這些小馬路發生的變化。
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所在區,近年來, 黃浦區全力守護革命舊址、遺址和紀念設施等紅色“展品”,充分激發紅色“展區”“展線”的成風化人作用,“跨界”探索全域紅色資源統一管理機制,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文明培育的“活教材”,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化作市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時代楷模吳蓉瑾扎根基礎教育一線,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思政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學生心靈;情景式音樂劇《福興布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連演多場,為廣大市民呈獻沉浸式的紅色文化熏陶;近20位黨史專家、專業講解員、文保工作者獲聘紅色露天博物館“館員”,成為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骨干力量。
黃浦連續推出紅色文化主題路線,打造“聽書記講核心價值觀”特色項目,開展紅色故事市民宣講大賽,首創推出紅色資源專業管理規范,形成“北上廣三地《新青年》”紅色文化傳承聯動機制……通過匯聚社會力量努力打造具有顯著標識度、群眾參與度的“紅色露天博物館”品牌,精心構建“1+5+4+1”工作體系,讓市民游客感受無處不在、觸手可及、近在身邊的紅色文化。
傳承海派文脈
文明實踐提質提效
去年10月18日,思南公館再次響起悠揚的民樂聲。第七屆“思南賞藝會”如期回歸,以“國樂&悅生活”為主題,邀請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跨界攜手各藝術領域的文化名家,以8場創意藝術分享活動,聚焦中國音樂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探索國樂與現代人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結。
作為一張上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藝術教育品牌與文化名片,七年來,思南賞藝會通過一場場豐富多元、特色有趣的惠民文化活動,以多維度、藝術化的呈現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市民生活。首場活動《聽得見的中國色》結束后,參加表演的藝術家們紛紛表示,要用更好的創意、更獨特的方式,將更好的作品奉獻給觀眾。
黃浦區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聚焦“我們的節日”,展現共鳴場景;聚焦“最后一公里”,升級體驗內容,推動文明實踐與海派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既有歷史底蘊又具有時代活力的文化新生態。
在豫園、大世界、文廟等文化地標,黃浦區打造了一系列現象級傳統節慶IP:豫園燈會以精湛的燈彩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數百萬中外游客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燈會煥發出東方美學的極致魅力;“大世界?過大年”匯聚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讓市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上海老字號鮮肉月餅節”吸引眾多老字號品牌同臺競技,競爭中秋“網紅”美食的桂冠;“老西門春聯大會”邀請書法名家為市民游客書寫春聯,翰墨飄香中傳遞濃濃的年味和文化氣息。
眾多文化名家、曲藝名角、非遺傳人走進文明實踐陣地開展傳習活動; “昆曲雅音會”“市民藝術夜校”等品牌項目持續為文明實踐陣地注入活力,讓市民在工作之余享受高品質的文化生活……近年來,黃浦區著力打造“最后一公里”文明實踐供給體系。“淮海家”“匯星空”“海苔社”等文明實踐特色陣地如珍珠般鑲嵌在城市街巷,吸引了眾多熱愛海派文化的市民參與,成為年輕人的文化社交新空間和市民家門口的文化驛站。
煥活城市肌理
傳承保護見行見效
“一街一路”建設是黃浦區提升全域精細化治理和民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此過程中,不僅實現硬件條件提升,更注重發掘展示建筑歷史、特色文化,將經典黃浦人文魅力賦能街區治理,提升城區的文化軟實力。
南昌路西段的更新改造將零散小微空間連珠成鏈,在“細微”之處進行藝術改造,營造“轉角皆是景,方寸見精美”的氛圍,建設梧桐樹下“無界美術館”;環龍門邨區域沿街立面提升和龍門邨美化建設讓人的溫暖、建筑的藝術與歷史的沉淀互相依靠、共同成長,講好了老城廂的故事。周邊居民表示,通過“一街一路”改造,既守護了大家的生活安全,又增加了城市“煙火氣”和文化氣息,居住環境更加舒適,幸福感滿滿。
黃浦始終堅持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引,以創建為民、惠民、便民為導向,堅持保護與傳承優先,注重煥活“肌理”、煥活“立面”、煥活“空間”,在城市建設中弘揚城市精神品格,長樂邨等一大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修繕完成,市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結合“演藝大世界”“藝術外灘”“書香黃浦”等品牌的建設,黃浦區打造了一批精品文化空間。
“思南讀書會”已成為上海文化界的知名品牌,上海大世界通過舉辦非遺展覽、戲曲演出等活動,成為展示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
“淘書樂?櫻花谷舊書市集”“公園里的莎士比亞”公益市集等活動將文化空間延伸至公園、廣場等公共區域,讓市民在自然環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去年,黃浦共開展“人民城市 文明風采”群眾性主題活動近千場,吸引16萬人次參與,凝聚起了文明創建的強大合力。
鍛造治理匠心
創建為民可感可觸
黃浦區將文明創建與基層治理相結合,通過機制創新、數字賦能,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讓市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實惠。
在黃浦,數字孿生技術平臺與“一網統管”深度融合,通過打造“數聯、物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智慧黃浦綜合運營指揮平臺,聚焦“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營商環境”四大功能模塊,實現城區能感知、會思考。縱有千般變化,只系一網之中。景區實時感知,走在突發情況前;小區智能管控,從源頭解決問題,通過“觀管防”有機統一,守護好城區的每一個角落。
在黃浦,各街道持續推進黨建引領“多格合一”,系統開展老舊小區綜合修繕、背街小巷治理攻堅,形成高標準、常態化的治理成效,提高轄區居民、游客的感受度。同時推動治理和服務向商圈、樓宇延伸,推出多元豐富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有序、活力的街區。
在黃浦,政務服務“店小二”針對企業群眾的個性需求,度身定制政策流程服務包,使政務服務像網購一樣方便。
在黃浦,文明城區創建成果正體現在營商環境優化、民生服務保障提升等方方面面。
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文明與城市共生共長,從紅色文化的深度浸潤到海派文脈的創新傳承,從城市肌理的精心煥活到基層治理的智慧升級,黃浦區正以“繡花功夫”推動城市文明建設與時代并肩,向縱深發展。
未來,黃浦將繼續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全力探索文明培育“全場景覆蓋”、文明實踐“全陣地融合”、文明創建“全主體聯動”,不斷鞏固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成果,努力打造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共同體,持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更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記者 / 范沁毅
編輯 / 孫沖
圖片 / 黃浦區融媒體中心資料庫
視頻 / 黃浦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