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基本問題
帶你入門西方哲學
哲學史經典18書(原著)↑
01.
世界的本原問題
關于世界本原問題的探討,在哲學中是一個本體論問題。這是哲學的永恒課題。因為,自從人有自我意識那一天開始,就有一種傾向,即希望找到一個東西一勞永逸地解釋自己所面對的世界。于是,本體論就成了哲學的主要問題。
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不發達,人們往往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自然物質。比如,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將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認為萬物產生于水,復歸于水。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當然,這種觀點早已經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但這種思考卻一直在西方社會延續,并構成了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內容。
自從蘇格拉底提出那句“認識你自己”的重要命題以后,西方對本原問題的探討開始由外在世界轉向心靈,開創了西方哲學史上長達兩千多年的概念思辨傳統。比如,畢達哥拉斯提出“數”是世界的本原。數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已經是心靈的抽象了。到柏拉圖提出“理念”之后,西方關于本體問題的探討達到了最高峰。正如懷特海所說:“整個西方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主義的注腳。”
到了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轉而興起了反“形而上學”、反“本質主義”的浪潮,其實質就是要取消哲學中的“本體”概念。
↑泰勒斯
02.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存在、思想和語言的關系問題,實質上是上一個哲學問題的變種。在西方的哲學家看來,惟有本體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其他則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為此,西方的“本體論”也被稱之為“存在論”。對人而言,惟有思維才能把握真實的“存在”,而感覺,面對的只是雜亂無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思維對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覺對非存在的把握則是意見。真理會帶我們進入征途,而意見則會將我們帶入歧途。
比如,一個蘋果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眼睛看到的紅色,鼻子聞到的香味,嘴巴嘗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實的。而惟有“蘋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實的。因為“蘋果”的概念是不會隨時空的改變而改變的,而現實中的“這個蘋果”,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也許,我們在某一天會看到一個青色的蘋果,會吃到一個酸酸的蘋果……
就這樣,在西方哲學的傳統中,感性和理性之間,真理和意見之間,存在和非存在之間,就有了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重精神、輕物質,重靈魂、輕肉欲的傳統也正是由此肇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巴門尼德說:“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能被思維的與能存在的,其實是一回事情。”
↑牛頓
經驗和超驗的關系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本體所牽帶出來的一個問題。
所謂的經驗,就是我們感官所能感覺到的東西。所謂的超驗,就是我們的感官所不能感覺,而只能靠思維去把握的東西。
哲學上的本體問題,其實就是一個超驗的問題。意思是說,這個問題已經超越我們的經驗了,是我們的經驗所不能回答的問題。比如,泰勒斯生活的環境四周都是水,他就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水”的結論,這其實是用經驗來回答超驗的問題。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整個世界都經驗到,惟有靠頭腦中的理性。
因此,在本體論中,經驗總是被排斥的。因為經驗的東西總是靠感官感覺到的,是不值得相信的。惟有人的思維,才是最值得信賴的,因為它已經擺脫了感官的束縛。比如在幾何學中,惟有思維和概念中“點”、“線”、“面”才是最完美的。
相反,現實中的圖形都是不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缺陷和瑕疵。不相信,你就去用直尺化一條直線,或者用圓規去畫一個圓。在嚴格意義上,它們肯定是不直、不圓的。
04.
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問題
通過本體問題,西方哲學最終切入了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問題。
這個問題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正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人是靈魂和肉體的矛盾結合體,正是二者無休止的沖突,正是人對這一問題的強烈意識,才產生了一切哲學問題。感官之所以會騙人,經驗之所以靠不住,就是因為感官長在人的肉體之上。我們的鼻子、眼睛、耳朵、舌頭,又有哪一個不是身體的一部分呢?何況肉體上會死的,根本不能帶我們進入永恒的天堂。相反,我們的理性,我們的思維,都是靈魂的功能。它們之所以靠得住,是因為靈魂本身是純潔的。認識世界,要靠思維,不能靠感覺;同樣,人要進入天堂,就必須拋棄罪惡的肉體,拯救自己的靈魂。肉體只能讓我們永遠匍匐在地面上,永遠不能超生。正如基督教義中的那句名言:“拯救靈魂,必然要拋棄肉體。”
一言以蔽之,西方人探討本體問題,仍然在于對自身有限性的意識,對永恒的渴望。本體是這個世界的根,既然認識到了本體,覺察到了本體,自己不也就超越有限,達到無限和永恒了嗎?既然本體和存在惟有通過人的思維和理性來把握,那么,理性和思維就是拯救偷食了禁果的人類的唯一抓手和平臺。正因為此,西方產生了一個具有濃厚拯救情節的科學傳統。古希臘人,那么熱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那么迷戀邏輯學和幾何學,也許就可以理解了。
05.
哲學和理性的關系問題
哲學依靠理性思考,靠思維把握真理。在西方哲學家看來,哲學如果不能追求自明的真理,簡直就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感性之所以不能信任,就是因為人的感覺千變萬化、稍縱即逝,不能為我們提供自明的東西。就這樣,西方的哲學在源頭就把哲學當成了一門科學來追求,并把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當成了典范。幾何學上的推理,根本不需要我們用眼睛看,閉著眼睛思考就會認為是確定不移的。在幾何學中,只要前提是自明,推理是恰當的,符合邏輯的,得出的結論就是必然正確的。
在哲學家看來,哲學尋求真理,也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在西方,和數學一起發展起來的是邏輯學。當西方歷史上第一位數學家歐幾里德在創建幾何學體系的時候,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在著手創建他的邏輯學體系,專心致志地研究三段論式的推理。數學和邏輯學的聯姻,造就了西方人的狂妄,他們天真地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康德比阿基米德更狂妄:“給我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宇宙!”
↑康德
06.
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問題
西方人對科學過于迷信,使得哲學一直沒有走出科學的陰影。其實不僅是哲學,西方人把任何東西都“科學化”,一個東西如果不被認為是科學的,都會遭到鄙夷。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所有的一切都在理性的審判桌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這種泛科學化的傾向,歸根到底都是西方人由于西方人追求確定知識和自明真理的熱情有關。
確實是這樣。據說著名哲學家弗洛伊德寫了一本書叫做《夢的解析》,主要是研究人的潛意識和精神現象的。但因為這本書大部分內容是討論夢魘,很多人都不愿意把這本書當作科學著作。其實,不是科學著作又能怎么樣呢?但是弗洛伊德卻無法忍受自己著作被打上的這種“非科學”的烙印,于是又給這本書增加了一個副標題——“精神分析科學導論”。看來,在西方,是不是“科學的”,并不是無關緊要,而是打上了強烈的價值色彩,盡管不是科學的未必是不正確的,盡管不是科學的未必是不合理的。
↑弗洛伊德
07.
理性和信仰的關系問題
理性靠嚴格的推理追求真理。但任何推理都需要前提。如果前提靠不住,這個推理就有問題。給一個支點,就能撬起整個宇宙!但是,支點又在哪里呢?我們去什么地方獲取這個支點呢?這個支點又怎么證明是確定可靠的呢?正如我們蓋房子,地基如果沒有夯實,上面無論修建的多么牢固,早晚還是會坍塌的。還有,其他的結論都是從支點推論出來的,但支點本身卻無法推論出來,我們只能認為支點的正確性是不言自明的,預先給定的。
這個支點,在幾何學中被稱之為“公理”。比如,在幾何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公理,就是“平行線永遠都不會相交”。這個公理就無法證明,我們只能認為它就是公理,是什么時候都不會出錯的。但我們的經驗不能保證這一點。因為我們只是現在看到它們沒有相交,但平行線無限延伸下去是否會相交,我們的經驗不能保證,也無法去驗證,到最后只能相信它是絕對正確的而已。
在古希臘哲學中,這個支點則被亞里士多德稱為“完美的善”、“不動的推動者”。意思是說,這個“完美的善”推動著世界萬物,自身卻不動。它也不能動,否則必然還有別的東西再推動它,這樣無止境地倒退下去,必然會陷入悖謬。就這樣,把幾何學奉為神明,對理性和思維頂禮膜拜的哲學,最后只能靠信仰來保證了。而信仰又是對理性的反叛,結果導致了一系列的斗爭。這種斗爭在中世紀時期最為劇烈。
08.
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問題
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也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宗教靠的是信仰,科學靠的是推理。宗教一般是很迷信的。馬克思不是說嘛,宗教就是人本質的異化,是人的精神鴉片。而科學恰恰要打破迷信,打破權威,用事實來說話,靠推理來證明。
但是,在西方社會,二者卻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沖突。究其原因,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根本就不是能夠獎善懲惡的神仙,也不是能為我們帶來實惠的觀音菩薩,它僅僅是一個符號,是宇宙和諧和永恒的保證。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精致,如此美妙,如此和諧,怎么會沒有幕后的制造者和操控者呢?所以說,西方人對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其實正是對宇宙奧秘和和諧的信念。正如萊布尼茨所說:“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愛因斯坦也說:“我始終不相信上帝是靠擲骰子來決定這個世界的。”
所以說,西方人探究大自然奧秘的科學活動,是帶有宗教情緒的。既然宇宙是和諧的、永恒的,人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就是進入宇宙的永恒,就是接近至真至善至美得上帝。正因為此,西方的很多大科學家都是宗教徒。屈指算來,愛因斯坦、牛頓、笛卡兒、羅素、萊布尼茨,哪一個不是在研究完自然的奧秘之后,又去教堂進行禮拜呢?也許,每當通曉了大自然的一個奧秘,距離上帝就近了一步。正因為此,科學運動和宗教運動在西方是并行不悖的,甚至二者在終極處還相互融會。還是愛因斯坦說的好:“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伽利略
09.
人性的善惡問題
人性善惡問題,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同樣,有什么樣的人性觀,也許就有什么樣的管理觀和政治觀。
在中國社會,關于人性善惡的爭論由來已久,可以說是此消彼長,平分秋色。可是在西方,卻沒有這樣的爭論。因為,西方社會在骨子里從來就沒有相信過人性是善的。伊甸園的神話早就告訴了我們,偷食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被懲罰下了凡間,有了一個沉重的肉身。這個骯臟的肉身讓人始終匍匐在地面上,變得異常的邪惡和自私。人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束縛,就會作惡。這幾乎成了西方社會的一致論調。所以,西方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人的自覺和道德品質上,而是相信外在的束縛。他們不期待人做善事,而是想盡辦法約束人不去作惡。正因為此,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在西方才如此地深入人心。讓權力互相制衡,彼此監督,就是防止作惡。
這種時刻提防人的做法盡管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但卻是一切都說在明處。而且,西方人還引以為自豪。正如美國前總統布什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里向你們講話。”
10.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因為我們的教科書在談及哲學的時候,首先談及的就是這個問題。堅持物質第一性的,則是唯物主義,堅持意識第一性的,則是唯心主義。
其實,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扯不清楚的問題。愛因斯坦說:承認有一個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存在,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前提,也是科學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看來,科學家一般都是唯物主義者。如果科學家都像貝克萊那樣宣稱“存在即被感知”,估計就不會有什么科學認識和所謂的客觀性的東西了。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爭論的焦點并不在這里。唯心主義者認為,如果沒有人的心靈,物質即使存在,也沒有任何意義。正是意識,賦予了物質存在的權利。
正如海德格爾說的:“如果沒有人,高山是有的,流水是有的,但它們都不存在。” 正如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前提”和“理由”之間的關系問題,物質也許是作為前提起作用的,它是載體,但無法說明自身。真正能夠賦予物質意義的,是意識。意識是讓這個世界鮮活起來的理由。但是,意識必須粘纏在物質上,否則就是一片虛無,空無飄渺。比如,我們說“紅”這個顏色,肯定是在說“紅的東西”。世界上絕對不存在單純的“紅”顏色,也不可想象。正如后來現象學的開山鼻祖胡塞爾說的:“思,總是在思某物了”。確實,我們實在無法想象沒有任何思想內容的思想。
11.
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問題
對于人和外在世界的關系,西方人是抱著一種外在的態度去打量的。無論是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還是從大自然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都是把大自然當作了外在的對象。這種主客二分的態度,直接影響了西方哲學的走向。只有到了馬克思那里,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才獲得了內在的統一。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要存在下去,必然首先要滿足物質資料的生產。人活著,必須滿足吃、穿、住、行這些基本的物質需要。每時每刻都需要和大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所以說,大自然是人“無機的身體”。就這樣,在人類的實踐過程中,大自然逐漸成為了屬人的存在,也就是馬克思說的“自然的人化”。更進一步說,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帶著鏡子,一個人要認識自身,要證明自身的價值,就必須要到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將自身投身于大自然,到外在世界中去尋找自己的影子,在馬克思這里就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另一方面,馬克思還提出了“人的自然化”的觀點。大自然雖然屬人才有意義,但人對大自然的改造也不應該是掠奪式的,而應該按照“美的尺度”來進行。讓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能領略大自然的和諧和造物主的神奇,不斷豐富人的本質。否則,如果對大自然的改造僅是為了滿足物欲,人只會越來越沉淪。
12.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盡管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但是人和人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的關系,不同的文化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在中國社會中,人和人的關系是在靠一種天然的血緣情感威脅著,正所謂“家·國·天下”。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單個的人是在集體中烘托而出的,一個人人生的意義就是得到這個集體的認同。讓一個人感到恥辱或者榮耀的事情是自己在這個集體中的身份。
但在西方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并不存在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而平等的個體,沒有任何紐帶相聯系。個體不需要集體的庇護,相反,集體反而需要個體的襯托。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西方人是通過契約確立人和人的關系的。如果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需要合作,就必須訂立契約,規定權利和義務。等這個目的達到以后,這個契約就會自動失效。正因為此,有的學者將這種人際模式稱之為“俱樂部”。
在中國社會,父親和兒子之間是不可能平等的,凡事也不可能丑化說在前,親兄弟也不可能明算賬。而在西方卻能做到這一點。父親和兒子、公民和總統盡管在社會中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卻是完全平等了。母親不能左右兒女的事情,除非他還沒有長大成人。父母不能私拆兒女的信件,這叫侵犯別人的隱私。父母不能干涉兒女的婚姻和戀愛,否則就有可能被兒女告上法庭。不僅如此,男人和女人結婚也是一種契約關系,契約精神造就了西方的法律傳統。說到底,這種法律傳統仍然和西方人的人性觀相關聯。既然人性是惡的,就必須訂立規矩,讓人就范。
13.
國家和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實現絕對的自由。因為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自己的自由很有可能會妨礙別人的自由。于是,讓每個人都實現自己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正如盧梭所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意思是說:人的自由僅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于是,為了保障所有人最大限度的自由,人們必須犧牲自己天然的自由,而追求契約的自由。
即通過社會契約的方式,規定哪些權利是應該由一個人來享有的,哪些權利是因為會妨礙他人的自由而不能享有的。這種契約達成以后,又由誰來保證大家都遵守這種社會契約呢?如果有人耍賴皮如何處理?基于這種考慮,以盧梭和洛克為代表的西方近代政治家給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即,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一些權利讓渡給一個叫做“國家”的機構。讓這個機構來監督大家都遵守社會契約。如果有人不遵守契約,國家就有權力對違反游戲規則的人進行懲罰。
由此可見,社會成員把本來自己應該享有的“裁判權”和“執行權”讓渡出去了。如果在自然狀態下,一個人如果侵犯了自己,我們完全可以自己來裁決這個人到底冒犯了我們什么,然后自己來決定應該怎么去報復或者反擊他。可是,當大家都把“裁判權”和“執行權”讓渡出去以后,個人就沒有這樣的權利了,而應該讓“國家”出面去進行裁判和執行。
因此,在西方社會的政治理念中,國家和政府并不是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統治者。恰恰相反,它是我們每個人心甘情愿讓渡權利的產物。一旦它不能為大家效力,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國家是契約者創造出來保障他們權利的產物。
14.
人的本質問題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獅身人面的怪獸,名叫斯芬克司。它有一個謎語,詢問每一個路過的人。這個謎語的謎面是:“早晨用四個腳走路,中午用兩條腳走路,傍晚用三條腳走路。”據說,這便是當時天下最難解的斯芬克司之謎。如果你回答不出,就會被吃掉。它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出現給出了謎底。
俄狄浦斯給出的謎底是“人”。他解釋說:“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個嬌嫩的嬰兒,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壯年時期,他用兩條腿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樣的老邁無力,以至于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為第三只腳。”據說斯芬克司聽到這個答案,就大叫了一聲,從懸崖上跳下去摔死了。俄狄浦斯說對了,斯芬克司之謎,其實就是人之謎,人的生命之謎。
其實,斯芬克司之謎并沒有真正的解開。因為,人到底是什么,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人是生活在必然之中的嗎?像拉美利特所說的那樣像機器一樣活著,還是能夠獨立承擔自己的命運,像尼采所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尚未定型”的動物?也許,在“人是什么”這個問題上,根本就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它的回答只能在歷史當中,只能在“人是什么”的不斷追問當在中。正因為此,斯芬克司之謎才成為了哲學史中不得不正視的哲學問題。
15.
人的自由問題
“自由”是西方哲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按照我們平常人的理解,自由就是外在束縛的消失。西方的經驗論者和功利主義者也持這種觀點。但是,外在束縛消失了,人并不是想當然地自由了。相反,人很可能還會陷入更大的不自由。正如黑格爾所言,如果僅僅把“自由”理解為為所欲為,那樣的“自由”僅僅是“任性”,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古希臘的哲學家伊壁鳩魯也說:“一個不能進行自我節制的人,不能稱之為一個自由的人。”
由此,很多哲學家又將心靈的自由視為真正的自由。皮浪說,人活著,就應該像豬一樣不動心。犬儒學派的代表第歐根尼,穿的破破爛爛,把能夠躺在桶里曬太陽看作一種自由。而盧梭更愿意將意志的自由看作真正的自由。他說:“向強力的屈服,只是一種必要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意志的行為。”盧克萊修也說:“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在你自己”。
后來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者,更愿意把自由看作是人的一種本然狀態。他說,人天生注定是自由的,人不能不自由。如果你認為自己不自由,那是你自由地選擇了不自由。原因很簡單,你選擇不自由,那是你害怕承擔自由所帶來的后果。比如,有人把刀架在了你脖子上,你完全可以“自由地”選擇反抗。但是,你害怕承擔這樣的自由,而是乖乖地選擇了不自由。由此看見,存在主義者把“自由”理解為了“自由的選擇”,而“選擇”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字眼。因為選擇了就要承擔。
↑薩特
16.
人生的意義問題
人生的意義問題,也是發自人的“自我意識”的問題。因此,它和“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由”問題一樣,困擾著西方哲學家。一個人自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人世間的煩惱就會隨之而來,困擾著他。由此引發出一系列每個人都在探究,想解決卻無處找到答案的形而上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活著是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到底在哪里?
人生的意義,科學不能解決,即使我們征服了整個世界,我們也無法征服自己。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知識是我們用來“對付”大自然的,而對人生則沒有太多的幫助。我們對大自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人生的種種困惑卻沒有因此而減少。“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這句千年箴言就成了西方哲學歷史上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幽靈。
↑蘇格拉底之死
17.
“死亡”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個課題。因為死亡是專屬于人的。有人說其他的生命也會死亡,不僅僅是人。不錯,任何自然生命都有一個衰亡的過程。但是,只要人才會意識到死亡,才會知道自己的有限。所以我說,死亡是專屬于人的。
從人類有意識以來,就知道有生必有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死是人類最原始的恐懼,也是所有恐懼的終極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與本性。而人生的有限和追求無限的本性所構成的人生的兩極,成為了人生最大的悖論。于是乎,思考死亡、超越死亡,也就成了哲學永久的話題。哲學離不開死亡,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意義都將消解。
海德格爾說,人們為了躲避責任,爭先恐后地躲避到人群中,但無論如何逃避,也逃不過人生之大限——死亡。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無處可逃,因為死亡是無人能代替的,只能你自己去面對,自己去承擔。也許只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們才會意識到:世界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子。在死亡深處,這個世界的“意義”開始像泉水一樣向我們涌現,所以,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都癡迷于死亡,克爾凱郭爾甚至說:學習哲學,就是練習自殺!
↑海德格爾
18.
人和上帝的關系問題
托馬斯·阿奎那說:“人生在世,不過是匆匆的過客”。這一帶有濃厚悲劇性的名言并沒有給西方人帶來多少悲觀,因為人有上帝。在西方社會,正因為有了上帝的存在,人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馬克思說:“宗教是無奈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對中國人而言,有沒有上帝也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對西方人而言,上帝可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伯奈特所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異鄉人,身體就是靈魂的墳墓,然而我們決不可以自殺以求逃避;因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沒有他的命令我們就沒權利逃避。”
“在現世生活里有三種人,正象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那些來作買賣的人都屬于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種乃是那些只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凈化便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于這種事業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真能使自己擺脫‘生之輪回’。”
可是,西方的理性發展到極致,必然會追問上帝的存在問題。康德在認識論中把上帝驅逐了出去,無可反駁地證明了:上帝根本是不存在的,僅僅可以作為我們信仰的對象。而尼采則進一步把上帝驅趕出了信仰的地盤:“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但人還要活著。沒有上帝的日子,人怎么活?就成了西方社會所面臨的最棘手問題。
緣中源|著,文章來源:《不可不知的1000個哲學常識》
文章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業用途
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如果你想了解哲學是
哲學大佬們的著作絕對是不二之選
誠摯推薦
西方哲學經典18書
這套書分為兩輯:
第一輯
相對易懂·基礎閱讀
書單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
笛卡爾《談談方法》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叔本華《叔本華的心靈咒語》
勒龐《烏合之眾》
羅素《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
以羅素《西方哲學史》打底,進行梳理脈絡;從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中審視內心與外界的關系,在反思中培養自我批判意識;在笛卡爾《談談方法》中,學習“普遍懷疑”的方法論;在勒龐的《烏合之眾》中,警惕群體思維的陷阱,學會獨立判斷,不隨波逐流;在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突破世俗的束縛,激發批判性思維的勇氣。
第二輯
難度提升·進階讀物
書單
柏拉圖《理想國》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霍布斯《利維坦》
盧梭《社會契約論》
休謨《人性論》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尼采《尼采哲思錄》《尼采傳》
柏拉圖《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詰問法),深入探討正義、知識、教育、政治的本質。展示如何通過嚴謹的對話和邏輯推理,層層深入問題的核心;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深入探討人類認知邊界和理性限度,內容晦澀難度極大,同時對培養批判性思維與深度思考能力幫助最大;霍布斯《利維坦》培養對政治權力的批判性認知;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批判性地思考法律的本質和作用;休謨《人性論》對經驗主義、懷疑論與因果關系的批判,激發發讀者的批判性思考。
這18本書構成了一套從易到難、由淺入深、覆蓋核心哲學領域的系統性批判性思維訓練方案。它們不是心靈雞湯,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進行深度閱讀的哲學名著,能真正引發你的深度思考。當你沉浸其中,便能夠逐步掌握質疑、分析、論證、比較、反思的思維方法,最終培養獨立判斷的思維能力。
這18本書為精挑細選的名著
每一本都是含金量極高的作品
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研讀
新華先鋒出版*黑金哲學系列
西方哲學經典18書
真心推薦
一鍵打包
↑誠意推薦↑
在規格中選擇18書訂購
聽哲學獨家資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圖掃碼回復:福利資源
優質心理測試
榮格12種人格原型
創造者|探索者|魔法師|智者|叛逆者|情種|小丑|英雄|天真者
測一測
性愛原型測試
了解自己,了解TA
圖片掃碼· 測一測
聽哲學獨家哲學課
哲學100問
從古希臘到后現代:0基礎首選
300期課程丨250張邏輯圖丨2500年哲學史
掃碼訂購 - 永久收聽(附文稿)
收聽方式
① 掃碼收聽
② 下載“小鵝通”APP(可下載音頻)
購課后領取邏輯圖
加助手微信號:zhexue100zhushou
閱讀全文訂購《哲學100問》(完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