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觀:
2025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教育局、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聯合主辦,上半年活動亮點紛呈:3名院士、39名專家學者,開展科普講座74場,其中人工智能主題講座38場。惠及學生受眾2.5萬人,其中,涉農區學生1.4萬人、非涉農區學生1.1萬人。受眾學段以小學最多,其次為初中、高中。超20家媒體參與采訪報道,全網傳播量超100萬人次。
看點一:看“恐龍院士”&游“時間之旅”&聽“地月對話”
徐星院士
徐星院士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并命名恐龍最多的科學家,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恐龍院士”。徐星院士開啟了2025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首場活動,分享介紹了恐龍化石的奧秘以及在探索過程中的艱辛與樂趣,為學子埋下科學種子,鼓勵勇敢追求科學夢想。
杜如虛院士
杜如虛院士是精密制造專家,以《時間之旅》講述古今中外學者對于時間的探究歷程,寄語廣大學子好好學習,開闊眼界,“看看古今中外的科學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這對大家的未來發展有好處。”
徐義剛院士
徐義剛院士是地幔巖石學和深地科學研究專家,以《地月對話——從“阿波羅”到“嫦娥探月”》講述探測研究月球、阿波羅計劃與三大發現、嫦娥探月與月球新觀點,寄語同學們打好專業基礎,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地球科學和月球科學研究的偉大事業中。
看點二:以理性理論洞見人工智能本質
黃翰教授
“你把特斯拉的智能工廠生產工作和采茶葉工作放在人工智能面前,哪一項工作對它而言更難呢?”黃翰教授以特斯拉智能生產線與采茶機器人為例,介紹人工智能對能被標準化的對象更能準確表達,強調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知識的表示。
鐘競輝教授
“人類如何應對工具依賴與能力坍縮?”鐘競輝教授向同學們講解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重要應用、關鍵算法和未來展望等內容,用圖靈測試等一系列標志性事件串聯起AI技術的三次浪潮,強調AI不僅是算法的進步,更是人類對自身認知邊界的突破。
李烈軍教授
李烈軍教授聚焦國內外新材料發展趨勢與廣東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出目前廣東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并提供了發展策略,分析了科學教育與產業升級的緊密關聯,明確了培養“面向未來”的科學人才的重要意義。
黎培興副教授
黎培興副教授結合當下AI領域的熱點話題與學科知識,深入剖析了OpenAI文生視頻模型Sora的底層邏輯、ChatGPT的技術突破以及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快速發展。
陳孔陽副教授
陳孔陽副教授圍繞“什么是人工智能、為什么要學習人工智能、怎樣學習人工智能”等主題,講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他們將人工智能理論探究與科普性、趣味性有機結合,引導同學們積極動手、認真思考,打破思維定式、錘煉復合型思維,推動科學教育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度碰撞,讓“科研-科普-科技”串珠成鏈、相輔相成,助力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
看點三:以場景應用拉近研產融合距離
在硬核的國防科技課堂,程建興教授帶領同學們探索導彈里的AI“黑科技”。陳俊穎教授從“醫療+人工智能”場景切入,跟同學們分享了醫療機器人的種類和用途。蘇成悅教授圍繞“低空經濟”主題,向同學們介紹無人飛行系統在智慧城市管理等行業的應用場景。李震教授向同學們展示人工智能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最新應用成果,極大激發了同學們對智慧農業技術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黃曉紅教授從工業生產線上機器人的精準協作場景,介紹到醫療診斷中智能系統的精準判斷,快速構建出AI技術的應用場景。劉翠紅教授借助手機攝像頭等日常生活中的光電科技現象,引導同學們探索激光、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識別等前沿科技的奧秘。劉國棟高級工程師從人工智能賦能數字經濟發展應用場景切入,讓同學們明白人工智能如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引擎動力。閆紅洋副教授從生活中常見的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應用引入講解 AI 視覺原理。
章江花老師在校園用隨聲智能助手打開未來圖景,帶領同學們穿越AI發展迷霧,解碼智慧生活方程式。龍麗嫦高級教師選取多個生動有趣的生活案例作為切入點,通過展示一個日常觀察如何催生智能家居原型,將人工智能的運作邏輯、物聯網的互聯智慧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學生可感可知的具象知識。方植彬高級工程師聚焦低空經濟領域科技創新,強調人工智能在促進低空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
他們以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為切口,構建起“觀察-提問-探究”的科學思維培養閉環,拉近研產融合距離,讓抽象的AI技術變得觸手可及,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看點四:以動手實踐開展智能交互體驗
注重互動體驗是人工智能主題系列講座的一大亮點。
楊陽研究員
在科普課堂上,楊陽研究員讓同學們親自動手觀察,零距離感受海底火山巖樣品,瞬間打開了同學們探秘海底火山的大門。
正高級教師王同聚
正高級教師王同聚把VR設備和AI結合,虛擬數字人靈動演繹、AI與架子鼓的大膽融合……為同學們帶來超乎想象的智能交互體驗。
羅隆副教授
羅隆副教授讓同學們親自動手操作機器人,親身體驗科技的神奇。寓教于樂、融學于趣的科普互動體驗,將豐富優質的科學知識以更多元、更有趣的形式送入校園。“科普講座+互動體驗”的形式,也讓廣大中小學生邊玩邊學,培養起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看點五:以繽紛科普綻放科學教育魅力
強化社會化協同,聯動大院大所,結合校園科技節、科普閱讀進校園等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培養學生們自主探究科學的興趣和能力。
倪玉根正高級工程師以“5.12防災減災日”切入,引導同學們思考地震的成因,并呼吁同學們要珍愛地球、守護家園,引領同學們踏上地球46億年的漫長征程。“一拳一尺一寸記在心,一點一撇一捺認真寫”,林浩添教授結合其主編的《寫給全家的護眼書》科普著作,生動有趣地闡述了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守護科學知識。黃志宏高級畜牧師向同學們普及了保護華南虎的知識。
楊婉玲高級實驗師用生動的案例讓大家深刻認識到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趙廣勝高級教師講座現場秒變“鳥類攝影展”,融科普性、知識性和藝術性于一體,讓同學們受益匪淺。管玉平研究員是物理海洋學領域的權威專家,他以《神奇的條紋》為題,引導同學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條紋現象,培養觀察力和科學探索精神。趙迪研究員帶領大家走進神秘的海洋科學世界。
從矮稈育種到雜交水稻育種,夏快飛研究員跟同學們一起化身麥田守望者,探秘作物育種技術的發展。李穎研究員以“微生物是一切生命的祖先”為切入點,帶領同學們穿越42億年的生命長河。李淑副研究員呼吁同學們像愛護生命一樣保護海洋、守護珊瑚。從物種密碼到生態守護,房林副研究員帶領同學們解密蘭科植物的奧秘。
崔淼副研究員帶領同學們開啟跨越時空的魚類世界奇妙旅程。劉煥芳副研究員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帶領同學們走進了植物王國的深處遨游。閆海釗副研究員從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種類談起,巧妙地引出實驗動物的基本概念。張亞群研究員將實驗室里驚濤拍岸的模擬實驗搬進課堂,以恢宏的視野開啟海洋探秘之旅……
一場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讓同學們從興趣出發,自由探索科技魅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
來源:科普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