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不僅是一項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書法協會副會長陳秋明上線“文史廣州”系列講座直播,向大眾帶來主題為“打開書法大門的金鑰匙——臨帖與從師”的講座。
結合自身數十年的教學經驗,陳秋明在講座中表示,臨帖是學習書法唯一的途徑,是打開書法大門的“金鑰匙”。而如果沒有老師指導,也很難掌握書法書寫規律。
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書法協會副會長陳秋明帶來“打開書法大門的金鑰匙——臨帖與從師”講座。
“臨帖是一輩子的事”
“臨帖,是貫徹于學習書法的全過程的。哪怕是學習了幾十年書法,也依舊需要臨帖。有些人初學時有臨帖,但后續放棄了,也就走上了彎路?!标惽锩髡f道。針對廣大書法愛好者的現狀,陳秋明詳細列舉了12類臨帖時最易陷入的問題,希望書法愛好者們能對照這些問題查漏補缺。
“初入門,不知如何學習。學了一段時間,不得其門而入?!瓣惽锩鞅硎?,這兩個問題是初學者常有的疑問,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只要多臨帖,就能逐漸領悟。而在臨帖一段時間后,則容易出現觀察不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雜亂、不斷換帖等問題,這些臨帖時的壞習慣,會導致學習者無法打好書法基礎,難以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提出,選擇一本字帖后堅持臨摹,并往深處做功夫,才可能有收益。
“有些人臨摹能力強,臨帖時能臨摹得很像,但脫離字帖時就會打回原形?!瓣惽锩髡J為,這是有一定書法基礎的學員在臨摹時最常見的問題。臨摹得像只能說明臨摹能力強,而非真正掌握該字帖的精髓,未能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此外,臨摹時不懂分辨好壞兼收、通臨抄帖、選本不適等問題,也是初入臨摹的學子們需要糾正的錯誤臨摹習慣。
《楊凝式韭花帖》。
對于已經長時間臨帖并掌握了書法基礎的學習者而言,還會出現“曾臨過帖,過后不再臨帖,隨性書寫,自謂個性“的問題。對此,陳秋明再次強調,”臨帖是一輩子的事。如果我們寫字的時候不臨帖,寫著寫著就會走樣、變形?!?/p>
“開創自己的風格是好事,但書法有個‘法’字,意味著學習書法是有法則和規律約束的,不能胡亂篡改。一旦形成不良習慣寫法,很難調整,只能花大力氣重新掌握正確的寫法,強化肌肉記憶?!标惽锩髡f。
臨帖可先學一家,取足養分
在詳細解說從入門臨摹到技藝精湛各階段的臨帖問題后,陳秋明分享了9條臨帖經驗以供大眾學習。
他表示,臨帖之初,應當選一個好版本,先學一家,取足養分,直到能創作一件作品為止。陳秋明認為,對普通人而言,學好一份帖、一種字跡已然不易,學多了反而雜且不精,所以應當先選一份好的字帖版本開始臨摹,將其轉化成自己的養分,并且在選帖時取法要“高”,以臨摹古帖為主。
陳秋明認為,臨帖取法要高,臨古帖為主。
那么,如何學好一份字帖并將其轉化成自己的養分呢?陳秋明指出,在臨帖時有以下四點要義:一是忌通臨,有針對性地去學,缺什么補什么。二是明理,研究字帖的背景。三是善學,對名家碑帖也要一分為二,學其所長,避其不足。四是精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尚似”?!皩W習書法還需要持之以恒,勤學苦練,并且要有雅量,多聽取別人的建議,做到這些,才得以進步?!标惽锩髡f。
陳秋明介紹,臨帖要達到的境界是“背臨”,也就是形成肌肉記憶,它是書法學習的關鍵。不少人臨帖能寫得不錯,但離開了字帖的參照后無法寫好。這時便需要通過背臨訓練,我們將所學的筆法和結構轉化為肌肉記憶,從而在書寫時更加自然流暢,并能靈活運用所臨摹的字帖風格,“例如,通過反復背臨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我們可以逐漸形成對顏體筆法和結構的肌肉記憶。”
學習書法離不開老師的指導
陳秋明認為,買本書或者買本字帖就能學好書法,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
在入門時期,老師需要先解決學生的技巧性問題,如筆畫等基礎性的問題。當學生的基礎問題被解決后,老師還可幫助學生理解字的正確寫法,糾正學生的錯誤,并給予正確的引導。講述時,陳秋明還以懷素的《自敘帖》為例,展示了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容易出現的誤區。
陳秋明表示,自學書法存在瓶頸,只有5%的超高悟性者能夠通過自學突破瓶頸,大多數學習者需要老師的指導才能更好地學習書法,“老師的核心價值是實時糾錯和解讀碑帖,自學想要自我糾錯并正確解讀碑帖,難度很大?!?/p>
最后,陳秋明詳細講解了“永”字的八字要領,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弩,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駐鋒提筆,使力集于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現在我依然堅持每天臨帖,因為我覺得人始終會有一些行筆的不良習慣,寫著寫著會走樣,通過臨帖能把字形找回來?!标惽锩髡f,“我最近在臨摹懷素的《自敘帖》,它的節奏、字形非常好,各位有機會也可以和我一起臨摹?!?/p>
想了解更多關于本講座的內容,點擊下面的鏈接可完整觀看。
https://m.mp.oeeee.com/live/8069_c2bbaa7909a4b330.html?layer=2
為講好廣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設,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聯合廣州圖書館舉辦“文史廣州”名家講座系列活動,厚植城市人文情懷,讓廣大市民“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李竹 實習生 曾寶瑩 通訊員 彭丹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