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古北黃金城道步行街化身流動的節氣詩畫長廊。31個展位沿街鋪展,四季為軸、美食飄香、民樂悠揚,上海供銷市集二十四節氣消費文化季在此拉開帷幕。這場以“吉市、吉事、吉食”為脈絡的市集,將農事智慧、非遺技藝與市井煙火巧妙融合,為市民打造了一場可品、可賞、可玩的夏日文化消費盛宴。
四季流轉,節氣更迭,中國人的飲食智慧藏在“不時不食”的傳統里。步入市集, 31個展位以“春夏秋冬”為主題進行劃分:春天的百花蜂蜜、夏天的江蘇小龍蝦、秋天的寧夏枸杞、冬天的安徽玉米交織成獨特的美食地圖,引得居民駐足張望。
據了解,此次集市由上海市供銷社指導,崇明供銷社主辦,并與浙江、江蘇、安徽、寧夏、云南、北京等地的供銷社合作,帶來了琳瑯滿目的特產、果蔬、生鮮,不僅滿足了市民對不同地域優質食材的需求,同時也讓大家感受到了“舌尖上的二十四節氣”。
市集特展區,“崇明島綠色農產品”展位前排起長隊。金瓜脆爽、豬肉香濃、大米軟糯,非遺土布更是成為了外國居民的搶手貨。此外,擁有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唯加”也現身市集,帶來了白醋、糟鹵、調味料等自家招牌產品,讓不少居民倍感親切。
“我們以前買調料就是買唯加的,但現在不大看得到了。唯加的品質有保障,價格也實惠,今天正好看到就打算多買一點。”說著,市民向記者展示手中的黑胡椒粉、咖喱粉、椒鹽粉等“戰利品”。
臨海小吃的返場區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外焦里嫩的臨海泡蝦、軟糯清香的烏飯麻糍、綿密香甜的蛋清羊尾……每一口都是臨海千年府城的文化沉淀。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市民的味蕾,更是連接情感的紐帶,讓更多人感受到臨海的地道風味與深厚底蘊。
“2024年,我去臺州旅游,至今都很懷念那里的泡蝦。沒想到今天能在‘家門口’品嘗到正宗的臨海味道。”張先生向記者炫耀著手中金燦燦、香氣四溢的泡蝦。
不遠處,科技與傳統在此碰撞出別樣火花。由新錦華公司帶來的3D打印技術,則給居民帶來了視覺與認知上的雙重沖擊。當廢塑料經過回收處理,被壓制成塑料微粒,再通過3D打印設備變成款式多樣、質量穩定的消費級再生文創產品時,居民們直觀感受到了從“垃圾”到“藝術品”的神奇蛻變。這種“眼見為實”的體驗,不僅讓市民驚嘆于科技的力量,了解了“回收—處理—再利用”的閉環體系,也認識到了廢棄物可再生價值,這也提升了市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的積極性。
“垃圾”巧變“藝術品”
市集不僅是味覺盛宴,更是文化活態傳承的舞臺。上海音樂學院學生帶來的民樂演奏,則為市集添了幾分詩意,古箏版《聲聲慢》應和著晚風,二胡演奏的《菊花臺》讓燥熱的夏夜多了份清涼。
年輕白領周小姐對這場不期而遇的國風演出贊不絕口:“沒想到逛市集還能聽現場音樂會,不僅有煙火氣,還有文藝范,這種體驗太特別了!”“以前覺得節氣就是日歷上的名字,今天才發現它還藏在美食中、手藝間。”帶著相機逛市集的攝影愛好者劉先生感慨道。
據悉,本次市集將持續至7月13日,每天17:00—21:00開放。上海市供銷社表示,希望通過“煙火氣+文化味”的融合,讓節氣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為市民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活方式。
夜漸深
市集的燈光愈發溫柔
香薰余韻、美食余香、樂聲余音
交織成夏夜最美的注腳
這或許就是文化傳承最生動的模樣
在煙火中扎根
在趣味中生長
最終化作每個人心中的“吉時吉事”
部分圖片來源于上海市供銷社
撰稿/攝影:朱文軒
編輯:竺嘉茹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