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楊怡琴
走進武漢市江漢區常青街吉年頤養中心,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樓大廳一側的活動區,在護理員的陪伴下專注地制作黏土手工作品。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來,85歲的付奶奶正小心翼翼地捏著一只小鴨子。“這里的護理員比自家孩子還細心。”付奶奶笑著說道,手上的動作絲毫不停。這樣的溫馨場景,正是這家新落成的養老服務中心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頤養中心設有100張養老床位和5張日間照料床位。每個房間都配備了智能化設備:床墊內置傳感器可實時監測老人的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衛生間安裝的雷達能在不侵犯隱私的情況下檢測老人是否跌倒;床頭的一鍵呼叫系統直連醫護站,確保緊急情況能第一時間響應。
中心采用分層照護模式:一層設有幸福食堂、中醫康復室、文娛活動等功能區;二層到四層為自理和半自理老人居住區;五層則是特色認知癥照護專區。每個區域都經過精心規劃,滿足不同身體狀況老人的需求。
評估室
“老人入住前,我們會對他們進行90分鐘的全面健康評估。”中心負責人介紹道。評估師會按照國家標準,通過模擬生活場景對老人進行0-4級能力評定。85歲的歐陽奶奶告訴記者:“我腿摔斷時是躺著進來的,評估為完全失能。現在能自己走路了,真的很感謝這里的護理員。”
中心每天都會安排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特別設置的露臺花園讓老人可以享受園藝樂趣。“活動太豐富了,我和老伴都住在這里,護理員很貼心,感覺很幸福!”正在做黏土的易奶奶笑著說。
中心的適老化設計處處體現匠心:衛生間的防滑地磚采用特殊紋路,沐浴區配備可折疊座椅;床頭緊急呼叫按鈕被巧妙地設計成夜燈開關;連走廊扶手都根據人體工學設置了合適的抓握弧度。“這些細節既讓生活更方便,又不會讓人感覺是在‘養老院’。”正在走廊散步的一位老人說。
老人們正在唱歌
“學習雷鋒好榜樣……”步入5樓的認知癥照護專區,溫暖的色調和懷舊裝飾營造出安心的氛圍,幾位老人正在幾位年輕的護理人員帶領下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角落里老式留聲機播放著懷舊音樂,綠色的郵筒能勾起老人們對往昔的記憶,這里采用專業的照護理念,通過音樂療法、回憶療法等方式延緩病情發展。護理員告訴記者:“我們不會糾正老人的記憶偏差,而是順著他們的回憶進行交流,這樣能減少焦慮情緒。”
幸福食堂是另一個亮點所在。營養師根據老年人健康需求,設計了低鹽低脂的專屬菜單。82歲的陳奶奶特別喜歡這里的粉蒸排骨,“軟爛入味,比家里做的還合胃口。”
“我們不是簡單的養老機構,而是綜合性養老服務體。”中心負責人表示。通過“互聯網+”養老信息平臺,這里實現了與社區養老站點、居家養老的無縫對接。當居家老人需要專業照護時,可以便捷地轉入中心;機構內的老人康復后,又能順利回歸社區。這種“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模式,讓養老服務真正實現了“無縫銜接”。
長者生日會
正如在國內考察過多家養老機構的余女士所言:“這里的員工敬業愛崗,對老人的照護已經超出了我的期待,家人住在這里我很安心。”
常青街吉年頤養中心用專業的服務和溫暖的關懷,重新定義了機構養老的內涵,為中心城區的長者們打造了一個真正的“幸福家園”。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