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敬 武漢攝影報道
“?糯米雞,還有小面窩,香噴噴的雞冠餃,??吃得你笑呵呵。??我們武漢人過早,每天不重樣,??你吃上一個月都吃不完……”從一間間鋼琴自習室穿梭而過,一段節奏輕快活潑、曲調起伏緊密結合的湖北小曲傳入耳畔。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在江漢大學師生服務中心的大廳見到了武漢說唱團湖北小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俐玲,她正帶著第6期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班學員演唱湖北小曲《過早》。這首《過早》采用地道的武漢方言演繹,將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場的聽眾無一不驚嘆于其“唱中有奏、奏中帶敘”的獨特魅力?。?
自2018年起,江漢大學已成功舉辦六期湖北曲藝非遺傳承人研培班。截至目前,累計培養學員240余名,涵蓋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湖北小曲等本土曲藝門類,實現了“一期培訓帶動一個地方曲藝社團”的顯著成效。
在這里,傳統技藝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同時也不乏融入現代元素的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活態傳承”之路。一場關于非遺保護與發展的生動實踐正在徐徐展開。
三百年湖北小曲煥發新生
“我之前是一名不會說武漢話的武漢人。”海軍工程大學幼兒園教師李齡濱這樣介紹自己。這位北方曲藝科班出身的教師,通過參加江漢大學非遺研培班,完成了從北方曲藝到湖北地方曲藝的教學轉型。
在第六期湖北曲藝傳承人培訓班的學習經歷,徹底改變了李齡濱的教學方向。“一個月的封閉培訓讓我大開眼界。”他向記者回憶道,“我們不僅得到曲藝界一線大咖的親自指導,更系統學習了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評書等地方曲種。”
回到工作崗位后,李齡濱將湖北地方曲藝融入教學,創編了適合兒童的曲藝節目,孩子們口中的“媽媽,我要個鍋灶”等方言表達,讓傳統文化以最生動的方式回歸生活。
最讓李齡濱欣慰的是,五六歲的孩子已經能在舞臺上一捧一逗說相聲,青年教師也開始嘗試湖北小曲表演。“這才是真正的活態傳承。”他表示,“不僅要培養專業演員,更要培養新一代的曲藝觀眾。”
作為武漢說唱團湖北小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姚俐玲曾擔任江漢大學非遺研培班的多期指導老師。“最讓我欣慰的就是親眼見證學員們的成長蛻變。”姚俐玲告訴本報記者,第一批學員如今已成為省級傳承人并開始帶徒授藝,到第四、五期時,優秀學員已成長為新一代指導員,真正實現了“以老帶新”的良性傳承循環。
在傳承實踐中,姚俐玲深刻體會到教學相長的真諦:“在傳授湖北小曲等地方曲藝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斷成長。每一期教學后的反思與改進,使我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可以說,非遺傳承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正是這種持續精進的專業態度,加上江漢大學提供的寶貴平臺,讓她在今年成長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在六期非遺研培班的實踐中,姚俐玲探索出了一套讓300年歷史的湖北小曲煥發新生的有效方法。她首先強調要遵循藝術發展規律:“藝術成長需要時間沉淀”,以《過早》節目為例,學員們從最初拿不穩碟筷的生疏狀態到最終在舞臺上完美呈現,通常需要3到5年的積累過程,而精心設計的封閉式集訓則能有效加速這一成長進程。在傳播方式上,姚俐玲帶領團隊大膽創新,將經典曲目《黃鶴樓》改編成適合抖音傳播的MV版本,并創作了2024年登上央視《萬事大集新春大聯歡》的創新作品,這些實踐印證了她的理念:“只有先讓年輕人覺得‘有意思’,他們才會主動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針對傳統漢灘小曲“曲高和寡”的特點,姚俐玲還提出了優化表現形式的創新思路,主張在保留曲藝精髓的同時,通過簡化曲牌、調整時長等方式,讓古老藝術的表現形式更貼近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從而真正實現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最令姚俐玲感動的是學員的反饋:“一位學員在課后激動地說‘終于懂了什么是文化自信’。這句話讓我深刻意識到:非遺傳承需要與時俱進,讓傳統藝術在創新中永葆活力。”
高校研培成非遺“創新實驗室”
江漢大學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鄧斯博介紹稱,在師資配置上,學校一方面邀請國家級、省級傳承人擔任主講教師,保證教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發掘扎根民族地區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作為“在地實踐導師”。這些來自民間的導師往往掌握著最具地方特色的表演技藝,他們的加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受訪者供圖
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主任、江漢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莊桂成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將繼續專注于曲藝方向的非遺傳承工作。在師資建設方面,已從最初的湖北省內選聘教師,逐步擴展到從四川、上海、福建乃至全國范圍內遴選優秀師資。在學員招收方面,該中心制定了逐步擴大的計劃:從主要招收湖北省內學員到即將試點招收湖北周邊省市學員,未來逐步擴大至整個長江流域,最終面向全國招生。
受訪者供圖
面對曲藝傳承中不同流派的風格差異,江漢大學非遺研培班探索出了一條兼容并蓄的發展路徑。鄧斯博表示:“我們采取‘轉益多師’的培養模式,學員可以有自己的師承,但在研培班必須接觸不同流派。”這一理念在湖北大鼓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以湖北大鼓為例,張明智和付群剛雖均為湖北大鼓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卻形成了各自鮮明的藝術風格。莊桂成介紹稱,面對這種情況,研培班通過巧妙的教學安排,既尊重藝術家的個性,又保證了教學的多樣性。“當兩位大家難以同臺授課時,我們就通過舉辦專題研討會的形式,讓學員能同時領略不同流派的藝術特色。”
江漢大學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何冬梅分享了團風班的實踐經驗:在團風班的實踐中,浠水古書、黃岡善書與湖北大鼓同臺展演,既展現了同宗曲藝的豐富性,又保留了各流派的獨特韻味。
鄧斯博認為,學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十分清晰——不做流派之爭的裁判,而是搭建開放包容的交流平臺。“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九字方針,確保了學員既能夯實基本功,又能博采眾長。這種多元融合的教學理念,不僅化解了門戶之見的困擾,更讓傳統曲藝在交流碰撞中煥發新的活力。正如何冬梅所言:“特色越鮮明,傳承越有生命力。”
“研培計劃徹底激活了我們學校非遺工作的格局。”江漢大學校團委副書記毛文君介紹,目前江漢大學已探索出了一套“三進”模式——首先是“進學分”,將非遺知識納入課程體系,設置2個非遺必修學分,讓文化傳承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另外是“進社團”,成立非遺保護與研究社,打造學生自主探索傳統文化的平臺;最后是“進雙創”,孵化學生非遺創新創業團隊,為古老技藝注入青春活力。
“高校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于讓青年學子成為主動的點火器,讓青春智慧點燃傳統的星火,而非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毛文君表示,當學術資源、青春力量與研培機制深度融合,高校必將成為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沃土。
傳統文化不能丟,電子音樂、流行節奏也能加
記者注意到,江漢大學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班的學員構成正明顯趨于年輕化。
“非遺傳承的關鍵在于培養年輕力量。”莊桂成向記者指出。2024年的第六期培訓特別設置了年齡門檻,重點吸納45歲以下的年輕學員,甚至出現了12歲的少年學員跟隨父母一同參與的可喜現象。
“過去非遺傳承人群體普遍年齡偏大,多在60歲以上。”莊桂成坦言,“但傳承需要注入新鮮血液。”培訓班特意降低年齡要求,就是希望培養更多“傳承種子”,讓非遺技藝在年輕人中生根發芽。
莊桂成認為,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傳承與創新看似矛盾卻相輔相成。一方面,傳承要求我們必須堅守傳統技藝、曲目和表演形式的本質特征,如同文物保護般嚴謹——湖北大鼓的經典曲目《鬧洞房》等作品,若在傳承過程中丟失了方言韻律、傳統伴奏等關鍵元素,便可能造成文化基因的斷裂。另一方面,創新則是賦予非遺當代生命力的必然選擇,正如湖北大鼓表演藝術家吳健所做的探索:融入電子音樂、流行節奏等現代元素,這種跨界嘗試能有效吸引年輕受眾,避免傳統藝術在時代變遷中邊緣化。
“創新正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江漢大學2021級廣播電視專業研究生、第六批“遺”脈相承志愿服務團隊成員趙樂凡認為,許多傳統曲目因方言障礙影響了傳播效果,比如非本地人可能難以理解武漢話或傳統唱腔,這就阻礙了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和喜愛。
“通過融入當代元素進行創新改編,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趙樂凡告訴記者,作為青年人,對姚俐玲老師將武漢過早文化用湖北小曲形式創新演繹的作品,這種貼近現代生活的表現形式非常有共鳴。當非遺以更貼近當代人審美的方式呈現時,自然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傳承。
莊桂成向記者表示,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非遺保護核心在于“活態傳承”。正如魚要活在水里,非遺必須融入當代生活。因此,關鍵在于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探索將非遺與現代生活結合的方式,實現自我造血。只有當非遺項目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