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來臨,全球旅游熱潮持續升溫。推動日本旅游政策與地方戰略對接的關鍵人物之一,正是始終活躍在一線的溝畑宏。有人笑稱他是政界的“段子手”,也有人說他是把旅游當國家戰略的實干家。 東京大學畢業后,溝畑宏輾轉總務省、北海道、大分縣,扎根地方振興,從公務員干成了職業足球隊老板,更為2002日韓世界杯操刀。正是在這些經歷中,他確立了“地方不興,日本難振”的理念。本期節目,《風云對話》走進日本,專訪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溝畑宏。
溝畑宏:打造大阪為觀光樞紐 分流旅客促地方振興
記者 李淼:
2024年,全日本的外國旅客人數約為3600萬人,其中約1400萬人來到了大阪。對于這樣的入境旅游現狀,您是如何看待的呢?畢竟您曾擔任過觀光廳長官。
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 溝畑宏:
當年我剛上任觀光廳長官的時候,外國人來日本旅游的人數大概只有600萬人。我當時調查了一下,那時倫敦的入境旅客是3000萬人,巴黎則有6000萬人??紤]到日本本身擁有的觀光資源,600萬這個數字根本不合理。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設定目標:要把這個數字提升到3000萬人。
我是在2010年上任的,我們的目標就是在2020年之前,要把訪日外國旅客增加到3000萬人。我們認為沒有理由做不到。于是我們提出“觀光立國”這個目標,當時的觀光廳還只是國土交通省底下的一個外局,整個日本并沒有全國一致地推動觀光。所以我們提出,要由整個國家共同推進。例如,全面提供免費Wi-Fi、推進機場的國際化、放寬簽證條件等等,我們開始著手推進這些規制的松綁。
再來從GDP的角度來看,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觀光產業占GDP的比例都超過10%。而當時的日本,只有6%。雖然觀光產業被視為成長產業,但其實日本對它投入的力道并不大。最重要的是,這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讓地方居民自己擁有的資源能被世界認可,對地方來說,觀光既是和平產業,也是能夠提升他們動力的產業,是能夠促進地方振興的重要力量。所以我認為這是日本的成長戰略之一。雖然目前大城市的接待能力已經漸漸建構起來,但地方的發展還不夠。我認為,未來日本要再把入境觀光人數提升到6000萬,完全還有很大的潛力。
記者 李淼:
您剛才提到,是您提出了“觀光立國”這個概念。而現在日本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6000萬人入境旅客。您覺得這個目標能達成嗎?
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 溝畑宏:
目前大部分的觀光客還是集中在大城市。接下來我們的意識重點,就是要將人潮分散到地方地區。像我之前去的輪島市,那里其實擁有世界級的觀光資源,但現實是,觀光客還是很少。這其中一個原因,是所謂的二次交通——也就是從主要城市到地方的交通接駁問題。另外,接待環境方面,例如Wi-Fi、多語言標示等基礎設施,在一些地方地區還未完善。
不過,我認為在過去這5到10年之間,地方的接待能力已經有了明顯提升。而且現在越來越多地方機場也開始有國際航班。所以從2030年這個時間點來看,我認為地方的送客體系會越來越成熟。我們不會只是把觀光集中在大阪,而是要把日本各地區串聯起來,讓來到大阪的旅客盡可能分流到其他地區。我認為,大阪就應該發揮樞紐(Hub)的功能。我們稱大阪是“日本觀光的展示窗口”,也就是說,讓來到大阪的旅客,根據不同主題被引導至其他地區觀光。透過大阪、東京這樣的大都市發揮功能,我認為日本完全有能力達成接待6000萬人次的目標。
溝畑宏:觀光應三方共贏 當地居民參與不可或缺
旅游業是日本的支柱產業之一,2019年疫情前入境游客達3188萬人次,為日本帶來近5兆日元的經濟收益。而受到疫情的影響,日本對游客關閉大門兩年多后,重開自由行,加之日元貶值,大量國際游客迅速回流。然而旅游熱潮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交通擁堵、環境承壓、居民反感等問題也隨之浮現。
記者 李淼:
最近在日本,過度觀光這個詞被頻繁使用例如,在富士山某些原本不知名的小鎮,突然涌入大量外國觀光客,結果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也出現了不少批評的聲音,質疑該如何應對這種過度觀光的情況。對于這個詞的意涵,溝畑先生您是如何理解的?
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 溝畑宏:
我認為,這其中也包含了推動方式上的問題。在觀光產業里,我們常說“三方得利”這個概念。也就是說,提供服務的一方(供應商)、旅客、以及當地居民,三方都必須感到快樂與滿意,否則這樣的模式是無法持續發展的。因此,我認為當地居民的理解與參與意識是不可或缺的。以我們現在在大阪推動的政策來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針對這些課題,打造安心、安全、無壓力、無縫接軌、舒適的旅游環境。例如,關于廁所問題,我們會考慮廁所設施的位置資訊、垃圾桶的設置,還有讓游客可以空手旅游,將大型行李從機場直送至飯店。還有設置智慧置物柜,讓旅客可以查詢目前空位狀況。另外,也努力避免人潮集中,像是鼓勵清晨旅游、夜間旅游,在時間上進行分流;空間上也盡量疏導旅客,讓他們從大阪市中心擴散至周邊地區。
溝畑宏:愿持續吸引中國旅客 加強與鄰國交流
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24年全年訪日外國游客中,中國游客是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游客不僅帶動了零售、住宿、交通等消費復蘇,也讓日本地方政府再次聚焦“入境旅游”的戰略意義。
記者 李淼:
現在到訪大阪的外國觀光客約有1400萬人。其中,中國觀光客近年來明顯大幅增加。不過,我想實際情況是,中國觀光客在疫情之后尚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例如根據去年的數據,仍僅恢復到約68%,還沒能回到疫情前的水準。那么,今年以來的趨勢如何呢?
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 溝畑宏:
去年,經歷了中日韓峰會之后,決定要加強三國間的交流,也推動了簽證的放寬措施。實際上在今年1月和2月,中國是到訪大阪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整體水準也逐漸回升至疫情前的狀況。尤其是在1月和2月的春節期間,有非常多中國旅客前來大阪觀光。大阪原本就是與中國有著頻繁交流的城市。雖然過去因為疫情及政治因素出現一段低迷期,但我認為現在已經完全恢復了。
記者 李淼:
您是否希望今后進一步吸引更多中國觀光客呢?
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 溝畑宏:
當然了。從我的觀點來看,中國與日本一直以來都有非常長久的交流歷史。我們從中國學習了許多文化,例如儒家思想,還有宗教等多方面。我個人也是從中國朋友那里學到了很多。雙方之間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有些人甚至說有3000年、4000年之久。中國是我們的鄰國,距離也近,與鄰國加深交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當然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與東亞各國的交流,這是我一貫的想法。
記者 李淼:
去年12月,現任石破政權的外務大臣訪問中國,宣布了面向中國人的簽證放寬措施。例如,將團體簽證的停留時間從15天延長至30天,或是針對富裕層推出10年有效期的新類型簽證等,發布了多項新措施。不過,針對這些簽證緩和措施,在日本國內也出現了來自保守派的批評聲音。您認為這些簽證緩和措施應該實施嗎?您怎么看?
大阪觀光局理事長、前日本觀光廳長官 溝畑宏:
我當時擔任觀光廳長官時,正是從團體簽證轉向個人簽證的那段時期,我也是主導放寬個人簽證條件的人之一。此外,像是中國航班是否能飛越自衛隊基地上空這類問題,當時我也推動了相關的放寬措施。我認為,簽證的放寬,確實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放寬之后,風險也會相對增加,這是事實。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做的是:在考量優點與缺點的同時,盡量把優點擴大,把缺點風險最小化,以這樣的方式去推動交流,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尤其是像日本這樣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加劇的國家,如果不積極地將全球的外部資源納入,國家的成長就會停滯不前。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簽證的放寬政策,應該是在審慎控制缺點的前提下,逐步推進的方向才是正確的。
制片人:王志江
編導:那可
編輯:那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