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的政客們緊盯著日歷,7月24日的中歐建交50周年峰會進入倒計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卻突然在歐洲議會亮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國限制與俄合作、降低所謂“過剩產能”、取消稀土出口管制——三項要求如三把尖刀直指北京。
她或許期待中國會在壓力下讓步,卻不知中方早已備好三句箴言,在24小時后的外交部記者會上,將這場外交攤牌化作戰略誤判的典型案例。
困獸猶斗,歐盟的絕境豪賭
歐盟總部走廊彌漫著焦慮氣息。美國設定的7月9日關稅大限步步緊逼,特朗普的50%懲罰性關稅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德國25%中小企業因能源價格飆漲被迫撤離本土,法國財長隆巴德公開承認“周末是談判最后期限”的絕望——此刻的歐盟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
馮德萊恩的三項要求看似強硬,實則是戰略困局中的病急亂投醫:
一面在氣候議題上主動尋求與中國合作,稱贊中國綠色發展成就
一面又在經貿和地緣政治領域揮動大棒
要求切斷中俄正常貿易時,卻對歐盟自身超3000億歐元補貼絕口不提
這種自相矛盾的“精神分裂癥”蔓延在整個歐盟機體。匈牙利八次否決對俄制裁,總理歐爾班痛斥制裁是“經濟自殘”;斯洛伐克總理菲佐怒斥布魯塞爾“不代表成員國立場”;德法兩國盯著920億美元對華投資利益,東歐國家卻舉著“中國威脅”標語。當內部如此撕裂時,馮德萊恩的“最后通牒”更像是演給國內觀眾的政治秀。
三箭連發,中方的戰略定力
北京外交部藍廳,發言人毛寧的回應猶如精準的外科手術刀,逐層解剖歐盟要求的荒謬性。
第一刀直指地緣政治軟肋:“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當受到第三方的干擾”。這句話暗藏機鋒——此前王毅在歐洲當面拆穿“中國軍援俄羅斯”的謊言:“如果中國真的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補給,戰場的局勢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歐洲外交官們筆記本上的驚嘆號,此刻化作回蕩在斯特拉斯堡上空的警鐘。
第二刀刺破貿易雙標面具:“當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系”。當馮德萊恩指責中國擁有“人類歷史上最大貿易順差”時,毛寧給出了讓其無法反駁的數據:如今中歐一天的貿易額相當于建交時全年總量。更揭露歐盟公共采購市場“存在不少隱性壁壘”,多國批評其大型項目偏袒歐洲企業——所謂“公平開放”不過是選擇性失明。
第三刀解構產能過剩謬論:“衡量是否產能過剩,不能單純以產量和出口量作為標準。否則歐洲的空客飛機和德國的汽車豈不都是產能過剩?”此問如驚雷炸響。當歐盟計劃十年發放1.44萬億歐元補貼卻指責中國產業政策時,中方的反詰讓雙重標準無所遁形。
棋局翻轉,誰握生死牌?
在這場外交博弈中,馮德萊恩誤判了三重現實:
地緣上,歐盟因能源斷供被迫高價購買液化天然氣,經濟失血持續
貿易上,韓國對華出口暴跌12%急派特使救市,德國車企警告“丟中國市場等于裁兩萬人”
時間上,距中歐峰會僅剩兩周,每日27億美元貿易流動的天平早已傾向東方
中方稀土反制更顯露戰略籌碼。當馮德萊恩在G7舉著磁鐵表演“中國稀土威脅論”時,北京已對歐洲企業開放綠色通道,條件簡單明確:想要稀土?先拆壁壘!這種“以攻為守”的策略,讓歐盟“開發替代供應資源”的狠話顯得蒼白無力。
中歐建交5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中方外交發言人說出的“希望歐盟成為中方可信任、可預期的合作伙伴”這句話,不只是期待,更是劃出了紅線。當王毅在布魯塞爾直言“中歐是伙伴而非對手”時,潛臺詞清晰:伙伴的前提,是放下教師爺的教鞭。
斯特拉斯堡的議會大廳里,馮德萊恩要求“經濟再平衡”的余音未散,北京的反問已震動歐洲輿論場:“歐洲的空客飛機和德國的汽車豈不都是產能過剩?”
這記靈魂拷問撕碎了雙重標準的遮羞布。當中方將中歐貿易失衡歸因于“宏觀經濟環境、國際貿易條件和雙方產業結構共同作用”,歐盟該明白:真正的再平衡始于心態而非賬本。峰會前夕,27個成員國仍在為180億歐元援烏計劃爭吵不休,而北京的反傾銷稅已靜靜落在歐盟產品關稅單上——外交場沒有教師爺,只有執子者和觀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