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英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江濤
近日,經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多學科團隊164個日夜的合力救治,出生時體重僅410克的“掌心寶寶”安安平安出院。
當產科醫生將僅重410克的小安安遞到兒科團隊手中時,身經百戰的兒科醫護團隊都是心頭一緊。大腿如成人手指般纖細,無自主呼吸,心跳微弱,無人能預知結局。這是今年1月4日發生在河北醫大一院手術室的一幕。
安安的媽媽趙女士的求子路頗為坎坷,多次胎停后,此次妊娠又因重度子癇與心功能不全,胎兒宮內窘迫,宮內發育遲緩住院。1月4日,超聲報告:舒張期臍血斷流。“警報”響起,安安被迫緊急降臨人間。
安安出生后打腳印。河北醫大一院供圖
410克的體重,嘴巴小得剛好插進喉鏡,氣管插管操作艱難進行,保暖、正壓通氣、胸外按壓、腎上腺素,每一步的搶救都是在和時間賽跑。時間無聲流過,血氧與心率緩慢攀升,終于,青紫的皮膚轉為紅潤,血氧和心率恢復正常。接下來,接轉運呼吸機,入轉運暖箱,下一站——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漫長的戰役即將開始。
腸外營養是安安在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入院后,醫生進行了臍靜脈置管(UVC)。短期腸外營養的問題剛剛得到解決,遠期營養的問題就擺到了桌面上。目前的指南和共識并不支持UVC長期應用,可是,撤掉UVC后,經外周的中心靜脈置管(PICC)能成功嗎?
河北醫大一院組織新生兒團隊開展了科室會診。討論認為UVC后繼續PICC的方案仍是最優解。UVC應用時間越長,壓力越大。最終,大家決定,拔掉UVC,換PICC!
但,PICC置管始終不能成功。股靜脈是人體最粗的外周靜脈,麻醉手術科團隊超聲探查后發現,安安股靜脈只有2毫米粗,而PICC穿刺針的直徑恰恰就是2毫米!沒有中心靜脈通路,只剩下外周靜脈通路一條路可選,這對護士的要求極高,也對院感防控的要求極高——如果針一直不能用,一直扎,孩子受不了,孩子的皮膚屏障也受不了,感染幾乎必然會發生。安安所面臨的問題還有一個,盡管現在不能做PICC,條件成熟后一定要做PICC,這就要有良好的血管條件,也就意味著有一側肢體是始終不能扎針輸液的。壓力給到了護理團隊,“每次交接都提心吊膽,一旦跑針,壓力瞬間飆升”。終于,在醫護團隊的配合下,在安安出生后的第39天,終于成功進行了PICC置管。
但救治過程依然充滿了未知與挑戰,誰都不知道下一次危險情況什么時間會出現。肺出血毫無征兆地爆發,鮮紅的血液瞬間涌出氣管,呼吸機和血氧監護儀開始尖銳報警。值班醫生立即調整呼吸機參數、氣管內給藥,搶救小組迅速到位。為了支持搶救,需要大量血液制品,輸血科在此過程中提供了大量支持,保證了搶救的成功。為了盡可能地保證有血可用,輸血科聯系省血站將大包裝的紅細胞分裝為小包裝,使得安安在病重期間能夠保證充足的血紅蛋白,為安安的救治提供了重要保障。
安安出入院腳印對比。河北醫大一院供圖
“活下來只是最低要求,我們要讓孩子活下來,還要活得有質量”。為了盡力減少后遺癥的發生,新生兒隨訪與早教專業團隊進入監護室對安安的生長發育進行了評估,根據安安的情況制定了撫觸、視覺刺激、音樂療法等計劃。護理團隊在更換尿布或喂奶時會和安安進行交談,盡量模擬居家環境,在安安病情允許后進行了母嬰同室的陪護。在此期間,護理團隊會抽時間懷抱安安進行安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安安逐漸長大。
這是場守護生命的拉鋸戰,經歷了一次次險象環生的搶救、父母希望與痛苦的煎熬、醫護人員徹夜不眠的守護。從冬到夏,醫護人員和親友終于用愛贏得了凱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