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游戲
博士只是一個數據指標
2000年,全國在學博士生6.73萬人;
2025年,這個數字超過60萬。
這是一場指數級增長的游戲,從2000到2025,我們不是在培養學者,而是在制造數據。
某部門需要“雙一流”的成績單,高校需要“博士教師占比”的KPI,導師需要項目經費的人力資源——于是,博士成了這場教育產業鏈上最廉價又最體面的勞動力。
博士點像春天的蘑菇一樣瘋長,2024年一口氣新增831個博士點。仿佛只要蓋個章,就能多一個“學術大師”橫空出世。可沒人問一句:這么多博士,畢業后去哪?
沒有人知道。
答案是:博士生數量遠超學術崗位。
2
畢業難?簡直是地獄副本
中國的博士畢業,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一次煉獄。
2003年,延期率46.5%;
2018年,64%的博士生無法按期畢業。
2023年,這個數據已經達到了77%。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多數博士生,已經不是在讀博,而是在“熬博”。
課題難、論文難、導師冷、心理苦。
有人為了發一篇SCI,三年沒回家;
有人為了過盲審,連續五次被退回;
有人為了活下去,白天做實驗,晚上送外賣。
延畢已成常態,退學也不再是禁忌詞。
當發現自己難以達到畢業要求,有人選擇硬撐,有人則中途退場。
導師問題是導火索之一。在績效至上的學術評價體系下,不少導師將壓力層層傳遞,對博士生的培養投入卻相對減少。有博士生無奈稱自己是導師“牛馬”。
清華的生命科學院里,平均在讀5.5年;廈門某大學的名單上,一批博士被轉碩或勸退。這不是淘汰機制,這是精神折磨。
知乎上有人說:
“讀博,還是一個監獄。”
這僅僅是一個段子嗎?也可能是真實的聲音。
3
學閥壟斷C刊
學術資源的階級固化
你以為博士難畢業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不,是因為他們連發表的機會都沒有。
C刊,是中國博士生的“生死關”。
可這些期刊,早被一群“學閥”壟斷。
他們掌握著評審權、話語權、資源分配權。
他們的學生優先發論文,他們的團隊優先拿項目。
而普通博士呢?
只能在投稿系統里排隊,在郵箱里等拒信,在導師辦公室里低聲下氣地問:“老師,這篇能改一改再投嗎?”
有些期刊明碼標價:
一篇C刊,五千起步;
加急審稿,八千往上走。
這不是學術交流,這是知識變現。
因為沒辦法發論文,畢業難艱。
約22%的博士生會考慮換導師,36%考慮轉專業,7%曾放棄攻讀博士。
4
就業難
為什么招這么多博士
明知就業困難,為什么要招這么多博士生呢?
為什么博士越招越多?因為制度鼓勵。
導師有項目補貼,高校有考核指標,財政有撥款邏輯。
博士不是學生,是科研流水線上的螺絲釘。
財政和經費投入機制對擴招起推波助瀾作用:
博士生培養成本相對較低。
國家和高校為博士生提供了多方補貼──每年約1.3萬–1.5萬元的國家助學金,加之高校獎學金和導師科研經費補貼。
我國在讀博士生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
博士生日常經費主要依賴導師項目資金,這無形中鼓勵導師多招博士生獲取科研勞動力。
2013年起推行的“導師責任制與導師項目資助制”即強調導師對研究生培養負責并提供經費,這使得博士生更多成為科研團隊人力資源。
其次,評價指標驅動擴招。多項政策將高校教師隊伍中博士教師比例、科研成果等納入績效考核或“雙一流”建設目標,形成對博士數量的硬性需求。
國家對高校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教師比例有要求,且職稱評審、評獎評優往往要求博士學位,導致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拼學歷”現象嚴重。
最后發展成為導師成了“老板”,學生成了“打工人”。
沒有職業指導,沒有心理支持,只有冷漠的流程和冰冷的考核。
這不是教育,這是一種產業,也是一種就業。
5
畢業后去哪里?
博士也是“靈活就業”
畢業難,但畢業之后可能更難。
從2000年到2025,中國博士生增長了10倍。
這不是知識爆炸,這是學歷膨脹。
這不是學術崛起,這是教育泡沫。
2020年的就業率還能達到70%。
但就業已經讓人瞠目:
街道辦、社區醫院、房產中介、外賣站、甚至……城管隊。
杭州有個區級街道辦,十幾個清華北大碩博畢業生坐鎮;
廣東某偏遠縣的人才引進名單,清一色全是博士;
杭州市委黨校招3個博士,35歲以下限定,結果來了150多人報名!
更魔幻的是,有名校博士開始送外賣、做保姆、賣保險、跑滴滴……
浙大那位送外賣的博士,復旦那些被“博轉碩”的學生,還有無數默默流淚的夜晚……
僧多粥少,博士也得“降維求職”。
到了2025年,就業形勢更加艱難。
高校崗位有限,科研機構飽和,企業又嫌博士“高不成低不就”。每年全國招收15萬博士,其中一半希望進高校,那就是7萬人競爭3.5萬個崗位。
缺口將近一半,其余數萬博士不得不“另謀出路”。
什么叫“另謀出路”?
老板也在嘀咕:“我招個本科生三千塊一個月,你博士來要八千,值這個價嗎?”
于是,博士成了尷尬的存在。
這不是個別案例,這是系統性失衡。
有人說讀博,其實是另一種“靈活就業”。
6
國際比較
別人養人才,我們養指標
美國的博士培養,注重課程+資格考試+原創研究;
德國的博士,強調應用+導師制;
日本的博士,重視基礎+嚴格選拔。
國內的博士,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文憑、輕能力問題。
博士到底是科研主力,還是是指標工具。
博士能自由流動,還是只能硬著頭皮往下沖。
博士到底有無保障,還是只能自求多福。
出路在哪?改革才是唯一答案
要控制擴招,不能讓博士成為KPI的炮灰;
要優化結構,別讓所有博士擠在一條路上;
要改革評價體系,別再拿論文和學歷當命根子;
要加強心理支持,博士不是機器,是人;
要拓展就業渠道,讓博士不再只盯著高校那一張椅子。
更重要的是:
博士教育,不該是國家的面子工程,
而應是社會的真實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