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是一種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在夏秋季節十分常見的氣象災害,強烈發展的臺風往往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我國重點防范的自然災害之一。從世界范圍來看,熱帶和副熱帶沿海地區,是臺風多發的區域,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洋地區、北印度洋地區、東北太平洋地區和西北大西洋地區。其中我國所在的西北太平洋地區每年生成的臺風數量最多,主要影響的國家包括菲律賓、越南、日本、中國和韓國等國家。
臺風“丹娜絲”
影響我國的臺風一般都生成于菲律賓以東的廣闊太平洋洋面,這一海域在夏季時水溫持續高于26.5℃,從而形成了一個易于生成臺風的高熱環境。高溫下,廣闊大洋海水持續蒸發,空氣形成上升運動,水汽進入大氣形成云,然后在信風的激蕩作用,以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空氣開始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時針輻合旋轉。隨著水汽蒸發持續,熱帶氣旋不斷加強,最終強烈發展以后形成臺風。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巨大臺風云系
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臺風以后,通常會有三條路徑可以選擇。第一條路徑是“西移路徑”,臺風生成以后直接向西以東,穿過菲律賓群島,進入我國南海海域,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登陸,或者繼續西移在越南登陸,春末夏初的臺風多選擇這一路徑。第二條路徑是“西北路徑”,臺風生成以后向西北方向移動,此類臺風路徑通常較直,一般在我國臺灣島第一次登陸,然后進入臺灣海峽或東海海域,在我國東南沿海第二次登陸,夏季臺風多選擇這一路徑。
世界臺風分布圖
第三條路徑是“轉彎路徑”,臺風生成以后往西北偏北方向移動,一般會經過我國的東海海域,臺風向右轉彎,路徑轉向向北乃至東北方向,通常在朝鮮半島或日本登陸,每年秋季臺風多選擇這一路徑。今年第四號臺風“丹娜絲”生成地點位于菲律賓群島以西的南海東北部洋面,該臺風生成地點比一般臺風位置偏西,此時正是盛夏季節,臺風多走西北路徑。由于臺風“丹娜絲”生成位置偏西,因而往西北方向移動后,又折向東北方向往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移動。
影響我國的主要臺風路徑
臺風“丹娜絲”7月7日在臺灣島西側的嘉義縣登陸,然后自南向北穿過臺灣島,進入我國東海海域北上。但是,由于我國東海海域一直向西至長江中下游地區都被強大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也就是夏威夷高壓向西延伸的高壓脊,在其控制下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常常出現“伏旱”天氣。高壓脊控制區域,水平氣流從脊線向外側流出,也就意味著臺風無法穿越高壓脊,因而只能沿著高壓脊南側向西移動。
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分布圖
正是由于受到副熱帶高壓帶的影響,使得臺風“丹娜絲”在溫州以東的東海海域向西南方向大幅度轉彎,轉而移向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這種路徑突然轉向的臺風,往往會讓防范者措手不及,增加災害損失。雖然,臺風“丹娜絲”的風力不大,但是其強大的降水云系,對于我國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區會帶來強降水,從而增加洪澇災害的風險。此外,長時間強降水也容易誘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上述省份的丘陵山地地區要加強防范。
臺風“丹娜絲”24小時降水分布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