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尚未明確回應,黃仁勛剛一結束與特朗普的會面后,就急著趕赴中國。兩人到底談了什么?被自家人“卡住脖子”的英偉達,又能否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據路透社和彭博社報道,英偉達CEO黃仁勛在結束與特朗普的白宮會晤后,便馬不停蹄地踏上了訪華之旅。至于兩人談了什么,目前還沒有細節傳出。但這一行程安排之緊湊,凸顯出這位芯片巨頭掌門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黃仁勛剛見完特朗普,就馬不停蹄趕赴中國】
黃仁勛此次中國行正值敏感時期。就在他動身前夕,中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包括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AI大模型等關鍵技術。這一消息猶如平地驚雷,向世界宣告中國正在快速填補技術空白。英偉達作為全球AI芯片霸主,自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黃仁勛與特朗普會面當天,英偉達股價應聲上漲,市值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超越蘋果和微軟成為全球最具價值公司。
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體上為英偉達站臺,還不忘炫耀關稅政策帶來的"收益"。這種政商互動,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其中的利益關聯。
但黃仁勛心里清楚,眼前的輝煌難掩長遠隱憂。據《金融時報》披露,他此行計劃出席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并可能與中國高層會面。
【黃仁勛今年第三次訪華】
這已經是他今年第三次訪華,頻率之高在跨國企業CEO中實屬罕見。如此殷勤,背后是對中國市場難以割舍的依賴。
然而,訪華并非一廂情愿之事。當有記者就黃仁勛訪華這一消息,向我商務部求證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沉穩回應,目前并沒有可以提供的相關信息。
這種不置可否的態度,暗示著黃仁勛的中國行并非想當然。尤其是在中美科技角力的大背景下,即便是全球芯片巨頭,想要自由往來兩國市場也非易事。
可以說,英偉達的困境頗具代表性。一方面,美國政府不斷收緊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另一方面,中國自主創新步伐加快。
黃仁勛曾公開抱怨,出口管制讓英偉達損失了高達150億美元的銷售額。更糟糕的是,如果美企再不參與中國市場,這就等于把全球市場拱手讓給中國。
【中國在AI領域的崛起已成定局】
這種焦慮不無道理。中國在AI領域的崛起已成定局,未來全球AI版圖很可能是中美二分天下。如果失去中國市場,英偉達將失去半壁江山。
更令黃仁勛擔憂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芯片正在逐步蠶食英偉達的市場份額。從長遠看,這種替代效應只會越來越明顯。
為此,英偉達不得不采取"雙軌制"策略:一邊游說美國政府放寬限制,一邊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符合出口管制的"特供版"芯片。據透露,該公司計劃最早9月推出專為中國設計的新型AI芯片,通過技術降級來規避管制。
但這種折中方案終究是權宜之計。中國科技企業吃過"卡脖子"的苦頭后,自主創新的決心前所未有地堅定。中國一批批本土企業正在芯片領域實現突破。假以時日,完全國產化的替代方案指日可待。
【中國一批批本土企業正在芯片領域實現突破】
黃仁勛的頻繁訪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科技企業的集體焦慮。他們既無法違抗華盛頓的政治指令,又不愿放棄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這種左右為難的處境,正在考驗每一個跨國企業的戰略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的案例也暴露出,美國對華科技遏制的內在矛盾。限制措施本意是遏制中國技術進步,結果卻加速了中國自主創新,同時讓美國企業蒙受損失。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策略,長遠看恐怕得不償失。
【美國“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展望未來,中美在科技領域的角力無疑將愈發激烈,雙方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前沿領域的競爭,猶如一場沒有硝煙卻異常殘酷的戰爭。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國際大企業已不能僅埋頭于單純競爭,如何在競爭中探尋合作契機,在合作里保持競爭活力,成了亟待思考的關鍵課題。
當下,全球科技產業正站在關鍵的十字路口。若被地緣政治的陰霾持續籠罩,科技分裂對抗將成常態;反之,維護開放合作,方能共享發展紅利。黃仁勛的中國行,或許正是在為行業探索一條新路,為這艱難抉擇提供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