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降臨,許多城市的新樓盤亮起的燈光稀疏如星——這不是詩意的留白,而是住房庫存過剩的直觀寫照。一邊是數以千萬計的空置房源在歲月中蒙塵,一邊是土地、建材、人力等資源持續投入新的開發,這種“建而不住”的怪圈,正在釀成一場觸目驚心的資源浪費,更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對“居住本質”的偏離。
住房的核心價值是“居住”,當這一屬性被資本炒作和投機心理架空,便會滋生出驚人的閑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城鎮住宅空置率已超過20%,部分三四線城市甚至達到30%以上,意味著每五套房子就有一套長期無人居住。這些空置房消耗的不僅是建成時的鋼筋水泥,更占用著城市核心土地資源——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圈,成片空置的“鬼樓”與周邊緊張的教育、醫療配套形成荒誕對比,本可用于民生設施的土地被固化為冰冷的資產,造成空間資源的嚴重錯配。
更隱蔽的浪費藏在產業鏈的每一環。從礦山開采的鋼材、燒制的水泥,到運輸過程中的燃油消耗,再到建設時的人力投入,一套住房的誕生凝結著數不清的社會資源。據測算,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僅建材生產環節就會排放約50噸二氧化碳,而長期空置意味著這些資源投入無法轉化為實際的居住價值,相當于“建了就拆”的隱性浪費。在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今天,這種“為庫存而生產”的模式,與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也讓子孫后代的資源儲備面臨透支風險。
住房過剩的浪費,還體現在對社會財富的無效消耗。許多家庭為購買一套住房耗盡幾代人積蓄,卻不得不面對房屋貶值、社區配套缺失的困境;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盲目供地,導致債務高企,反而擠壓了用于民生保障的財政空間。當資本將住房異化為“炒作品”而非“必需品”,市場便會陷入“越建越空、越空越建”的惡性循環——開發商為回籠資金繼續拿地建房,投機者囤積房源等待升值,最終讓大量資源沉淀在空置的鋼筋森林里,無法流向更需要的領域。
破解這種浪費,需要回歸“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通過房產稅、空置稅等政策抑制投機,引導存量房源進入租賃市場;通過城市更新盤活閑置住房,轉化為人才公寓、養老機構等民生設施;通過科學規劃減少盲目供地,讓土地資源向產業升級、公共服務等領域傾斜。唯有讓住房回歸居住本質,才能讓每一分資源投入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讓城市的燈火真正照亮生活,而非映照資源浪費的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