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振臂一呼,19國派兵在中國周邊進行聯合軍演,擺明了是圍堵中國。這次解放軍并非孤軍奮戰,而是有援手,那就是俄羅斯。
這次美軍軍演的代號是“部隊重返太平洋”,從7月10日開始在整個印太地區展開,重點是“敏捷作戰部署”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戰機和部隊能迅速拆分成小分隊、隨時投入作戰,不集中,不扎堆,防止“被一鍋端”。
軍演陣仗也確實不小——動用了近300架戰機,動員了上千名士兵,戰區覆蓋范圍包括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等關鍵戰略點。不少專家指出,這樣的部署顯然是對標中國,模擬的也可能是“中美爆發大規模沖突”的作戰場景。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一聲令下,18個盟友紛紛響應,組成所謂“聯軍”。從地理看,這些國家絕大多數在亞太周邊,從立場上看,幾乎都是美國一貫的追隨者。
其中最“搶戲”的要數英國——不光把“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派來亞太,甚至在途中出了故障的F-35B戰機都顧不上修,直接棄在印度,生怕趕不上美國安排的“演出”。為此,英國還怕印度“偷師”F-35B的技術,考慮直接把戰機拆解運回國。
乍一看,氣勢洶洶。但這些盟友是真心實意要跟美國“對中國動手”嗎?還是另有目的?
表面上,這是一次印太地區的聯合軍演。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精心導演的“政治秀”,是美國拉攏盟友、制造對華包圍圈的又一次嘗試。
別看18國齊聚,其實心思各異。像英國,積極表現是為了挽回在“澳英美聯盟”(AUKUS)中的話語權——尤其希望澳大利亞繼續下單采購英國潛艇。說白了,打軍演的旗號,做的是軍火生意。
日韓、澳大利亞這些傳統盟友,雖然常年配合美國,但內心其實也清楚:真要和中國撕破臉,誰都得先掂量自己幾斤幾兩。尤其像日本和韓國,經濟命脈都在中國市場上,說跟中國翻臉,沒誰真敢輕舉妄動。
這次軍演更像是“表態儀式”:意思一下,站個隊,刷個臉,安撫一下美國。但真要動真格的,這些國家可能一個都靠不住。
這次“重返太平洋”,美國的目的其實很清晰:戰略威懾:在亞太展示力量,告訴中國“我來了”“我不怕”;拉攏盟友:逼迫盟國表忠心,檢驗“聽話指數”;軍工經濟刺激:軍演一搞,軍火訂單就來,順便也刺激國內軍工;營造輿論壓力:向全球傳達“中國周邊不穩定”的印象,爭奪話語權。
這套操作,幾乎是冷戰時期的“翻版”。只是這次不是針對蘇聯,而是中國。
面對這種看似聲勢浩大的“圍堵”態勢,中國當然要保持高度警惕。但我們也得明白:美國這場演的戲,終究還是演給自己人看的,真實威脅其實遠沒有看起來那么大。
針對美軍這類“敏捷部署”戰術,解放軍早已在南部戰區和東部戰區開展應對演練。包括岸基反艦導彈、遠程火力打擊、分布式空防等系統都已經開始整合升級,關鍵就在于打破美軍“快速突襲”的幻想。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軍事實力近年來穩步提升,不僅是軍艦、導彈的數量多了,更重要的是系統作戰能力、情報反制能力越來越強。美軍不再像以前那樣能輕松壓制對手。
這時候我們還要提到一個關鍵力量:俄羅斯。雖然俄烏戰爭還在持續,但俄羅斯對亞洲安全態勢高度關注。普京不止一次表態,對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挑釁“極度關注”,這不是空話。
原因很簡單:中國若出事,俄羅斯也好不到哪去。中俄是目前全球“戰略背靠背”的兩大力量,一旦中國被打壓,俄羅斯面對西方將更加孤立。所以,現在的中俄互動,其實比任何時候都更緊密。
無論是聯合巡航、空中戰略協作,還是在上合組織、金磚機制中的聯手,中俄都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安全共同體”。也就是說,美軍再怎么“拉幫結派”,也不可能輕易動搖中俄聯手的安全架構。
從戰略層面說,美國這次軍演的確釋放了某種“壓迫感”,給中國制造了安全緊張氛圍。但要注意,這不等于實戰威脅。美國的這套做法本質上還是“心理戰”——通過聯合軍演嚇你、通過輿論造勢壓你、通過盟友聚攏圍你。
而我們要做的,是清醒判斷形勢,穩住節奏,加強聯動,不被節奏帶偏。歷史早已證明:中國不是靠喊口號強大的,是靠幾十年堅持自主發展、穩步推進國家安全戰略走到今天的。這種實力,不是靠一場軍演就能動搖的。
這次美國聯合18國在印太地區搞軍演,打的是“對中國包衛”的旗號,實則更多是“政治秀+戰略測試”。表面熱鬧,實質空心。對于中國而言,是提醒,但不是威脅;是挑戰,但也是驗證自身戰略能力的機會。中國不是孤軍作戰,解放軍早已做好準備,中俄戰略背書也在,穩扎穩打,才是最好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