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禮
2013年,82歲的陳友禮一直在貴州務農,無意間看到一個“老兵關懷”活動,他走上前小聲說道:“我也打過鬼子”。
有人來采訪。因為老人說11歲就當了兵,采訪組送他一張照片,想以此給老人一些慰藉和回憶。
▲13歲的陳友禮
照片附有英文標注:Lee Chan-hon,13歲,已當兵兩年。拍攝日期,1944年11月23日。
沒成想,老人老淚縱橫:“這就是我呀。”經鑒定,這少年確是陳友禮。
陳友禮老人出生于1931年,貴州人;1942年,年僅11歲的他參加了中國遠征軍,駐扎在云南。1944年11月,美國戰地記者來到滇緬戰場,這個13歲的娃娃兵立馬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于是有了這張陳友禮豎起大拇指、面露微笑的照片。作為獎勵,美國記者給了他兩塊餅干。只是,陳友禮本人再也沒有見過這張照片。
1947年,16歲的陳友禮在解放戰爭中隨部隊投降并被編入解放軍,1950年10月,他成為第一批入朝參戰的志愿軍戰士。然而,抗戰+志愿軍的雙重殊榮在當時并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榮耀,在特殊時期,由于當過“國軍”,他被開除公職和軍籍,直到1979年結束“改造”回鄉務農。
當兵13年,這是陳友禮唯一的一張照片。由于歷史的捉弄,他的故事被人遺忘,也沒有人把他當作“英雄”。直至近些年,尋找“抗戰老兵”成為全社會都關注的一件事。
那么,陳友禮這張被塵封了70年的照片,又是如何突然出現的呢?
原來,二戰結束后不久,美國記者拍攝的兩萬多張中國抗戰照片被封存于美國國家檔案館。沒有中國人知道這件事。
2008年,也許是上蒼的指引,國內一家公司為拍攝紀錄片,到該館查詢資料,無意中發現了這些照片。當年美軍專有一個照相兵連,他們拍的這些照片,既專業又現場,不僅細節極多,而且每幅都有詳細標注。
陳友禮的這張13歲照片,就是從這批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照片中發現的。
面對多達2.3萬張未面世的中國抗戰照片,國人就像一跤跌入寶藏堆。隨后八年,掃描,搶救,還原,保護,各種技術性手段、政策性措施,目標只有一個,讓歷史回家。光回家不夠,回家的目的,是讓更多同胞看到先輩浴血奮戰的真實場景。于是,2016年,浩浩30卷、精選8000幅照片的《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歷史影像全集》出版。
這套書由張憲文、楊天石等一眾近現代史大咖學者親自編訂,浩浩30卷、每一卷都有不同的主題,包括“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滇緬公路”“戰時民生”“戰火家園”等等。本套書甫一出版,便在出版界、史學界、及全社會引起滔天巨浪。這些在美國塵封了70年的老照片,終于在中國人面前公之于眾。
本套書的價值不用多說,權威,客觀,原始,完整,真實,專業,生動,豐富。打開這套書,16開大開本、油紙高清印刷,任意翻幾張照片,就會被帶入當年,那呼嘯的飛機、行進的坦克、怒吼的大炮、噴火的機槍,那濃烈的硝煙、密集的彈坑、縱橫的戰壕、累累的遺骸,瘡痍的大地,沖擊力十分強烈。
很容易,你就會血脈賁張,或者潸然淚下。當看到瘦弱的女兵、稚嫩的娃娃、先輩們光腳在搏殺,沒有人能做到不動容。
銘記歷史,是我們不需要再喊、也能記在心中的口號。這8000幅出版成冊的照片,沒有文字的加工,它們就是最真實、最原始的呈現。在這里,沒有人解讀,沒有偏見與色彩,只有每個讀者發自內心的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