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百億身家投奔特朗普,哪國出手這么闊綽?
現在正值特朗普對各國征稅的時期,許多國家都在觀望,越南第一個撲上去,以為撿到了便宜。
緊接著東南亞又有國家站好了隊。
越南是第一個出牌的國家
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宣布,美越達成新協議。
越南所有對美出口商品面臨至少20%關稅,而越南對美國產品則保持“完全開放”。
此外,對從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美國將加征40%的懲罰性稅。
40%這一項很明顯是針對中國的,特朗普要堵死越南“從中國進口產品,加工后賣給美國”這條發財之路。
許多人認為,這一條款正是為中國量身定做。
過去幾年,中美摩擦加劇,中國部分出口企業為了避稅壓力,將組裝、包裝環節搬到越南,再通過越南出口至美國。
新協議一出,這條路徑幾乎就被“封死了”。
表面上是越南贏得了和美方的合作,實際上失去了賴以發展制造出口的“通道價值”。
誰知道還是有人“看不清路”。
2025年7月,印尼和柬埔寨接連與美國簽署重要經貿協議,
印尼340億美元“大單”,關鍵在礦產
7月4日,印尼首席經濟部長艾爾朗表示,印尼正籌備與美國簽署一項總額高達340億美元的多領域合作協議,涵蓋商品采購、關鍵礦產、能源、國防和金融服務等。
這是印尼在應對美國關稅政策下,拿出的“綜合籌碼”。
印尼不僅承諾對1700多種美國產品實施接近零關稅,還將大量采購美小麥,計劃從2026年起每年進口100萬噸以上。
但真正讓華盛頓點頭的,不是關稅,而是鎳礦。
印尼是全球最大鎳生產國,儲量約占全球24%。
曾有報道稱美國和印尼曾討論推進旨在促進電動汽車電池所需金屬鎳的貿易的潛在礦產伙伴關系。
而鎳,是是電動車電池的核心材料。
特朗普政府近兩年持續推動制造業回流,其中新能源產業鏈是核心板塊。
面對中國在全球稀土與金屬礦產領域的主導地位,美方迫切需要替代來源。
這時,印尼遞過來橄欖枝。
印尼主動提出,給予美企在鎳礦采購上的優先權,并放寬外資持股限制。
真的是雪中送炭。
這不僅是幫助美國繞開中國資源控制,更是印尼試圖通過資源換取技術,擠進美國主導的新能源和半導體供應鏈。
印尼不惜直接送上340億美元的“大單”,就是為了換取美國的“手下留情”。
除了礦產和制造業,印尼在能源進口上也進行了調整。
印尼能源部消息稱,未來五年,印尼將逐步提升美國產LNG(液化天然氣)在進口結構中的占比。
不止如此,協議中還包含兩項極具戰略意義的領域:防務與金融。
國防合作方面,印尼計劃擴大從美國引進裝備的清單。
美媒披露,印尼正考慮采購F-15EX戰機、P-8A反潛機,并在本地設立維修服務中心。
印尼還承諾將在國家支付網關(NPG)系統中開放對美企的準入。
這下感覺印尼虧大了。
柬埔寨90分鐘簽約,只為躲開一把刀
印尼的路線走得高調,柬埔寨的簽約速度也令人咂舌。
7月4日,柬埔寨副首相孫占托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東南亞事務助理代表埃勒曼舉行會議。
會議僅持續90分鐘,雙方就敲定了協議文本。
內容雖未完全公開,但相關條款透露出強烈的“美式壓制”。
此前,特朗普政府曾威脅,若不能在7月9日前達成協議,將對柬埔寨商品加征49%懲罰性關稅。
49%,對一個出口依賴型國家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柬埔寨是一個1700萬人口的國家,97.7% 的對美貿易是出口,服裝、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撐著百萬工人就業。
49%關稅意味著經濟命脈被切斷,工廠倒閉潮和失業危機近在眼前。
這背后牽涉近百萬崗位,洪瑪內政府雖然努力維持中立,但在關稅壓力下,只能先保住基本盤。
協議內容:復制“越南模板”,再加幾條
根據多家媒體報道,這份《柬美互惠貿易協定框架》基本延續了美越協議的架構。
柬埔寨獲得20%對美出口關稅(遠低于49%威脅稅率),但必須嚴格審查出口商品原產地,防止“中國制造”借道柬埔寨進入美國。
這同樣是在堵“轉口”漏洞。
柬埔寨不能再替中國、越南等國家“代加工、轉出口”,否則將面臨額外懲罰。
這將直接影響中柬在紡織原料、半成品組裝方面的合作。
更進一步的讓步還包括農產品進口。
為平衡貿易差額,柬方承諾擴大進口美國玉米、大豆和牛肉等農產品。
這種經濟主權讓渡,是小國面對霸權壓迫的無奈選擇。
換句話說,美國放你一馬,你得掏點誠意。
表面看是“倒戈”,實則是生存所迫。
柬埔寨與印尼的選擇,暴露了小國在大國博弈夾縫中的困境。咱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還有足夠的產能,能抗住美國的制裁,但柬埔寨和印尼扛不住啊。
美國目標不是東南亞,而是中國
這一系列的協議與加稅動作,看似針對越南、柬埔寨、印尼這些國家。
但最終目標,還是中國。
在中美貿易摩擦逐漸走向深水區后,中國企業通過東南亞中轉出口的模式,成為“避稅”主通道。
零部件先出口到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再通過它們的企業貼上“原產國”標簽出口到美國。
這種“中轉式制造”成了中國企業規避關稅的一種方式。
特朗普政府很清楚。
所以,這一次不是簡單加稅,而是重構整個出口規則。
表面上看,美國是對東南亞加稅,實際上是繞個彎,打擊中國制造的出海通道。提高這些國家的出口成本,美國試圖切斷中國商品的轉運路徑,把中國在周邊的產業鏈支撐點一一瓦解掉。
東盟國家走到分岔口,誰觀望、誰出手?
除了已經達成協議的印尼、柬埔寨和越南,還有幾個國家處于觀望狀態。
其中最關鍵的是馬來西亞和泰國。
特朗普7月7日公開表示,準備從8月1日起,對泰國商品加征36%關稅,對馬來西亞商品加征25%。
8日,兩國均作出回應。泰國代理總理普坦表示,美國宣布的關稅政策與此前雙方談判的內容相悖,雙方將繼續協商。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發表聲明稱,任何單邊措施都可能會擾亂兩國的商業運作、供應鏈和投資流動,政府將堅決維護本土企業和消費者利益。
這兩國態度相對穩健,但隨著談判時限臨近,壓力正在迅速加碼。
本質是區域經濟格局的再洗牌
美方不只是在搞貿易協議,它是在設計新規則。
用簽協議、降稅率、設門檻、查原產地的方式,把中國產業鏈從東南亞剝離出來。
讓東南亞國家選擇,要么跟中國做生意,要么保住美國市場。
這是“去中國化”的區域版。
從越南到印尼,從柬埔寨到即將談判的泰國、馬來西亞,這場“拉攏與施壓并用”的戰術正在擴大。
中國需要更冷靜地觀察每一份協議的內容與影響。
美國的目標不是這些國家,而是要通過它們動搖中國的區域制造力。
山雨欲來風滿樓,特朗普下一個拿來開刀的又會是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