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留云亭 其一
坐老青山第幾株?浮生暫寄此蘧廬。
亭前云去云來客,半在仙家半在無。
"坐老青山第幾株?"開篇即以反問叩擊心靈,將讀者拋入時間的荒原。詩人不是簡單地詢問自己坐在哪棵樹下,而是對生命存在本身的詰問——在這青山之中,我已消磨了多少歲月?"老"字雙關,既形容青山的亙古,又暗示人生的遲暮,時空在此奇妙地交織。而"第幾株"的不確定,則折射出生命歷程的模糊記憶與難以把握的悵惘。
"浮生暫寄此蘧廬"將視角從宏闊時空拉回當下棲居。"蘧廬"典出《莊子》,指旅舍,詩人以天地為逆旅,視此亭為短暫寄居之所。一個"暫"字道盡人生無常的本質,與首句的"老"形成微妙呼應——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的存在不過是驚鴻一瞥。這種對生命有限性的認知,卻意外地孕育出超脫的智慧。
轉句"亭前云去云來客"將抽象哲思具象化。流動的云成為世間過客的絕妙象征,它們自由來去,不執著于一時一地。詩人靜觀云卷云舒,暗示對人事變遷的淡然態度。而結句"半在仙家半在無"更是神來之筆,將存在狀態分為兩極:一半向往超凡脫俗的仙境,一半歸于虛無寂靜。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實則揭示了生命既渴望永恒又不得不面對消逝的復雜心理。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完成了一場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躍遷。詩人借留云亭這一微小空間,展開對生命本質的形而上思考。在云來云往的自然韻律中,人既感受到存在的渺小與短暫,又體悟到超越時空的精神可能。這種"執兩用中"的智慧,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精髓所在。
七絕·留云亭 其二
四圍山色驟朝昏,潑墨遙峰雨乍新。
洗盡人間煙火色,一亭獨納萬斛云。
"四圍山色驟朝昏"以恢宏筆觸勾勒時空變幻。詩人不寫具體時辰,而用"驟朝昏"三字濃縮晝夜交替的迅疾,山色在倏忽明暗間呈現動態美感。這種對時間流動性的敏銳捕捉,為全詩奠定了蒼茫基調。"驟"字尤見匠心,既寫自然景象的突變,又暗含人生際遇的無常,使靜態山水頓時充滿生命的張力。
次句"潑墨遙峰雨乍新"將視覺轉化為觸覺通感。"潑墨"二字以書法意象喻山雨欲來的磅礴氣勢,而"乍新"則賦予雨后山色以嶄新生命力。詩人不是被動觀察者,而是以藝術家眼光重構自然——遠峰如巨幅水墨在雨中暈染,近景因驟雨洗滌煥發清新。這種藝術化的自然觀照,體現了傳統文人與山水對話的獨特方式。
轉句"洗盡人間煙火色"實現意境的哲學提升。雨水不僅沖刷山巒,更滌蕩塵世污濁。"煙火色"三字濃縮世俗生活的紛擾,而"洗盡"則宣告暫得解脫的澄明心境。這種從物質世界向精神領域的飛躍,正是中國山水詩"超越俗諦"的核心精神。
結句"一亭獨納萬斛云"以夸張手法完成終極超越。"萬斛"極言云量之巨,與"獨納"形成強烈反差——小小亭閣竟包容天地氣象。這既是物理空間的錯位描寫,更是心靈境界的隱喻性表達:當人摒棄世俗牽絆,方能在有限形體中容納無限宇宙。亭子作為人工建筑與自然云氣的融合,象征著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全詩通過"山色—驟雨—洗滌—納云"的意象鏈條,構建起層層遞進的禪意空間。詩人以簡練筆墨勾勒出暴雨初霽的壯麗圖景,在瞬間動態中捕捉永恒美感,最終將留云亭升華為洗滌塵心、涵容天地的精神道場。這種"納須彌于芥子"的藝術表現,正是中國古典詩歌"境生于象外"的美學典范。
七絕·留云亭 其三
四圍峰涌月如舟,獨坐渾忘百代秋。
忽有松聲答未已,方知云在膝邊流。
"四圍峰涌月如舟"以奇崛想象開篇,將靜態山峰動態化。"涌"字賦予群山以生命律動,仿佛千萬座山峰如海浪般起伏奔騰;而"月如舟"的比喻更顯精妙——皎潔明月浮于峰巒之間,恰似一葉扁舟航行于山海之間。這種動態的山水畫面打破了傳統寫景的平鋪直敘,創造出一種雄渾而靈動的意境,使讀者瞬間置身于天地交融的壯闊場景中。
次句"獨坐渾忘百代秋"陡轉直下,由外在景觀轉向內心體驗。"百代秋"三字濃縮千年時光,詩人獨坐亭中,竟忘卻了歷史長河的流轉與個人生命的短暫。"渾忘"二字道出物我兩忘的禪定狀態,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個體生命與歷史滄桑都顯得微不足道。這種超越時空的感悟,正是中國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轉句"忽有松聲答未已"引入聽覺元素,使意境更趨立體。松濤陣陣,仿佛大自然對詩人冥想的回應,且"答未已"暗示這種天人對話的持續性與無限性。聲音在此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打破了獨處的孤寂,使心靈與萬物產生共鳴。這種通感手法的運用,深化了詩歌的禪意內涵。
結句"方知云在膝邊流"以細膩筆觸收束全詩,卻意境頓開。"膝邊流"三字將流動的云霧具象化為可觸摸的存在,云氣仿佛在詩人膝前潺潺流淌,既寫出留云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隱喻心靈與自然的親密無間。這一意象消弭了人與天的界限,達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