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衛(wèi)視圖文新媒體暑期特別推出“豫見名人?共游中原”專題策劃,帶你穿梭古今,探尋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貴記憶。當(dāng)您駐足中原大地,觸摸華夏文明的脈動,一位唐代“頂流”詩人的山河詩行,正是打開這部史詩的金鑰匙。
劉禹錫,字夢得,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他是唐代極具影響力的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大儒及詩人,獲有“詩豪”的美譽(yù)。
他是大唐最硬核的“反emo大師”,被貶23年卻把苦難活成詩與遠(yuǎn)方;是讓洛陽牡丹火遍千年的“首席推廣大使”,一句“國色天香”讓河南花開驚艷千年;他更是行走河南的“詩意向?qū)А保跍铌柕歉邥r揮就凌云志,于洛河泛舟處頓悟天地心,在履道里小院笑對夕陽紅。
跟隨“詩豪”劉禹錫的足跡行走河南,您將解鎖的不僅是盛唐風(fēng)華,更是一部用山河寫就的“中國精神讀本”。
滎陽檀山
背后故事
彼時劉禹錫剛在洛陽通過科舉,正值弱冠之年,意氣風(fēng)發(fā)。滎陽檀山因臨近洛水、視野開闊,成了他常與友人登臨之處。據(jù)《唐才子傳》載,他曾在此與同為洛陽才子的柳宗元結(jié)伴登高,二人常以詩唱和,比拼才思。
一日秋晴,眾人見秋風(fēng)吹落枯葉,皆嘆“悲秋”,唯獨劉禹錫望著天邊孤鶴直沖云霄,脫口而出“我言秋日勝春朝”,令在場者無不驚嘆其逆向思維。后來此詩傳開,洛陽文人圈皆贊其“詩心似鶴,不落俗套”。
此詩一掃千年悲秋之氣,那沖天一鶴,正是他壯志凌云的化身。如今檀山雖無昔日古亭,但若但登臨遠(yuǎn)望,仿佛仍能觸摸到少年劉禹錫那穿透云霄的詩心與豪情。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是劉禹錫對傳統(tǒng)悲秋主題的一次徹底顛覆。自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起,秋日在文人筆下多與蕭瑟、愁緒相連,而劉禹錫卻以“勝春朝”的論斷,賦予秋景昂揚(yáng)的生命力。“晴空一鶴”的意象尤為精妙,鶴的孤高與振翅凌云,既是秋日晴空的點睛之筆,更是詩人自身精神的化身——即便身處人生初期,亦已有沖破俗見、翱翔天地的氣魄。
坐標(biāo):劉禹錫公園(鄭州滎陽市建設(shè)西路與棋源路交叉口西南角)
劉禹錫最終歸葬于此。今劉禹錫公園墓冢旁,十三座牌坊串聯(lián)他漂泊一生——當(dāng)您站在刻有《陋室銘》的詩碑前,會驚覺少年那聲“秋日勝春朝”的吶喊,竟預(yù)言了他笑對風(fēng)霜的人生。
滎陽陋室
背后故事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和州(今安徽和縣),當(dāng)?shù)乜h令故意刁難,將他安排在城南江邊的小破屋。友人皆為他不平,他卻淡然寫下《陋室銘》,還請人刻在屋門石柱上。據(jù)《太平廣記》載,縣令見了此銘,羞愧不已,反而為他修繕了房屋。后來劉禹錫輾轉(zhuǎn)多地,始終將這篇銘文帶在身邊,說“此銘在,吾德不墜”。
晚年歸葬滎陽檀山原后,后人在其墓旁仿建“陋室”,再現(xiàn)“苔痕上階綠”的景象。如今滎陽劉禹錫公園內(nèi),“陋室”前常有游人駐足。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篇短文以“陋室”為喻,重構(gòu)了“富足”的定義。開篇以山水有仙龍而名靈,引出“德馨”為陋室靈魂;再寫環(huán)境之雅、交往之賢、生活之適,顯精神之豐;末以諸葛廬、子云亭自比,借孔子之言收尾,將個人操守升華為永恒價值——真正的高貴,與物質(zhì)無關(guān)。
坐標(biāo):劉禹錫公園(鄭州滎陽市建設(shè)西路與棋源路交叉口西南角)
洛陽月陂堤
背后故事
開成二年(837年)三月初三,河南尹李玨在洛河南岸月陂堤設(shè)下“牡丹宴”,邀請了裴度、白居易、劉禹錫等十五位文壇泰斗。彼時洛陽牡丹已聞名天下,月陂堤旁的牡丹園正值盛放,千株牡丹如霞似海。酒過三巡,李玨提議以牡丹為題賦詩,眾人沉思之際,劉禹錫已揮筆而就。
當(dāng)讀到“唯有牡丹真國色”時,白居易拍案叫絕:“樂天詠牡丹十?dāng)?shù)首,不及夢得此一句!”據(jù)說那日眾人竟相唱和,共得詩三十余首,后匯編成《月陂牡丹集》,可惜今已失傳。而劉禹錫此句因精準(zhǔn)道出牡丹神韻,被洛陽人刻在花神廟的碑上,每逢花節(jié)便有人誦讀。如今洛陽國花園的石碑上,仍能見到這千古名句,游人駐足時,仿佛能聽見千年前文人的喝彩聲。
《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此詩以對比手法盡顯牡丹之尊。先以芍藥“妖無格”、芙蕖“凈少情”反襯,再以“真國色”定調(diào),末句“動京城”更寫出牡丹盛開時傾城轟動的盛況。劉禹錫不僅贊其形色,更頌其蘊(yùn)含的盛唐氣象——雍容大氣,兼具風(fēng)骨與溫情,恰如他心中的理想時代。
坐標(biāo):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洛陽市的隋唐洛陽城遺址)
劉禹錫的宅園位于洛陽洛濱坊,這里曾是唐代牡丹的觀賞中心。今洛陽國花園仍存詩碑殘片——當(dāng)您觸摸碑文滄桑刻痕,仿佛看見白發(fā)詩豪在萬花叢中揮毫,花瓣落滿硯臺的盛唐暮春。
洛河孤舟
背后故事
大和五年(831年),劉禹錫因遭政敵排擠,從蘇州刺史任上被調(diào)往汝州,途經(jīng)鄭州管城時,因洛水漲水暫泊岸邊。是夜,他立于船頭,見洛水裹挾泥沙奔涌東去,想起二十年前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時,曾在瀟湘水邊聽當(dāng)?shù)厝顺队袂罚藭r的孤獨與絕望仍歷歷在目。
但此刻望著眼前“前波接后波”的景象,他忽然頓悟:人生如流水,貶謫不過是一段浪花,而非終點。隨行的仆人見他深夜未眠,上前勸慰,他卻笑道:“汝看這水,舊沙被淘去,新沙又生來,何曾停過?人亦如是。” 遂提筆寫下此詩,將瀟湘記憶與眼前洛水相融,既有對過往的回望,更有對未來的坦然。
如今洛河鄭州段仍可行舟,若夜泊此處,聽水聲潺潺,或許能體會到詩人當(dāng)時“從苦難中打撈豁達(dá)”的心境。
《浪淘沙九首·其九》
流水淘沙不暫停,
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
回唱迎神三兩聲。
詩中以洛水“淘沙”為喻,道盡世事代謝之理。“前波未滅后波生”不僅是自然現(xiàn)象的描摹,更暗含人生哲思——貶謫如浪濤,雖會沖擊當(dāng)下,卻擋不住時光向前。后兩句憶及瀟湘貶地的迎神歌謠,看似悵惘,實則以“回唱”顯釋然:過往苦難,皆可化作生命的回聲。
坐標(biāo):鄭東新區(qū)運(yùn)河公園
此詩作于詩人第三次貶謫歸途。當(dāng)小船穿過管城水域,河岸柳樹正被秋霜染黃——如今運(yùn)河公園立有“詩豪泊舟處”標(biāo)識,秋夜泛舟時,您會懂得那“前波未滅后波生”里藏著的東方韌性。
洛陽故宅
背后故事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已近古稀,定居洛陽履道里,與同樣年邁的白居易為鄰。一日,白居易寄來《詠老贈夢得》,詩中感嘆“老色日上面,歡情日去心”,滿是對衰老的愁緒。劉禹錫讀罷,次日便登門拜訪,揮筆寫下此詩相酬。
據(jù)《劉白唱和集》記載,白居易見詩后,當(dāng)即淚下:“夢得此句,可破千古悲老之心!”二人常于履道里的小院中,曬著太陽論詩,劉禹錫雖因常年貶謫身有舊疾,卻總以“為霞滿天”自勉,還常邀白居易去洛水邊看夕陽,說“你看那晚霞,比晨日更艷呢”。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jīng)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xì)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是對“衰老”的詩意回應(yīng)。前六句寫實老年之態(tài),直白坦誠;后六句筆鋒一轉(zhuǎn),以“經(jīng)事諳事”“閱人如川”的通透,將衰老升華為智慧的沉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更是振聾發(fā)聵——晚年并非黃昏,而是如晚霞般絢爛的新生,盡顯“詩豪”面對時光的從容。
坐標(biāo):洛陽市洛龍區(qū)安樂鎮(zhèn)
劉白二人居所僅一墻之隔,常以竹竿傳遞詩箋。某日白居易作《詠老》感嘆目昏發(fā)白,劉禹錫即刻回贈此詩——今遺址碑旁仿建“傳詩墻”,當(dāng)您撫摸墻上鏤空的詩筒,千年前那聲“為霞尚滿天”的朗笑猶在耳畔。
故園情深
背后故事
大和八年(834年),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收到友人竇鞏的書信,說自己在洛陽崇德里蓋了新居,邀他日后歸洛同住。竇鞏是洛陽望族之后,與劉禹錫同為“洛下八俊”成員,二人年少時曾在洛陽一起讀書。讀完信,劉禹錫望著蘇州的秋景,忽然想起洛陽街西的閑靜風(fēng)光,遂寫下此詩寄回。
詩中“疏種碧松”“多栽紅藥”,皆是他年少時在洛陽宅園的習(xí)慣——他曾在洛濱坊的家中種了十株紅藥,說“春到花開,如見故人”。據(jù)《劉禹錫集》載,他在蘇州任上,常對部下說“洛陽的月亮比別處亮”,還讓人從洛陽捎來牡丹籽,種在刺史府中。這首詩后來傳回洛陽,竇鞏見了感慨道:“夢得身在吳地,心在洛濱啊。”
三年后,劉禹錫果然卸任歸洛,第一件事便是去崇德里拜訪竇鞏,二人在新居的碧松下對飲,笑談“詩人終回故園”。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長愛街西風(fēng)景閑,
到君居處暫開顏。
清光門外一渠水,
秋色墻頭數(shù)點山。
疏種碧松通月朗,
多栽紅藥待春還。
莫言堆案無馀地,
認(rèn)得詩人在此間。
全詩以“崇德里新居”為鏡,照見詩人對洛陽的魂牽夢繞。“清渠”“秋山”“碧松”“紅藥”皆是洛陽典型風(fēng)物,看似寫友人新居,實則句句是故鄉(xiāng)模樣。末句“認(rèn)得詩人在此間”,將自己的精神烙印刻在洛陽的山川間,道盡“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眷戀。
坐標(biāo):洛陽國花園
劉禹錫曾為令狐楚撰寫家廟碑文。當(dāng)他在積善坊看見故人宅中寂寞牡丹,忽憶自己三度貶謫的飄零——今國花園特設(shè)“詩豪觀花處”,春來姹紫嫣紅中,那聲“春明門外即天涯”的嘆息仍在花瓣上顫動。
洛陽積善坊
背后故事
開成三年(838年),宰相令狐楚調(diào)任長安,臨行前與劉禹錫在洛陽積善坊的宅中賞牡丹,約定“明年花開,共醉此欄”。令狐楚是劉禹錫的恩師,曾在他被貶朗州時多次上書朝廷為其辯解。次年牡丹盛開,令狐楚卻因公務(wù)未能歸洛,劉禹錫獨自來到積善坊,見欄中牡丹開得比去年更盛,卻無舊人共賞,遂寫下此詩寄往長安。令狐楚讀罷回信道:“見詩如見花,見花如見君,春明門雖遠(yuǎn),心在洛濱矣。”
后來令狐楚病逝長安,劉禹錫為其撰寫墓志銘,文中特意提到“積善坊牡丹,開時必為相公酹酒”。如今洛陽國花園內(nèi),積善坊遺址旁仍種著一片“別情牡丹”,傳說便是當(dāng)年令狐楚宅中牡丹的品種,花開時如緋色云霞,似在訴說那段跨越兩京的友情。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
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yuǎn)別,
春明門外即天涯。
積善坊是洛陽的“名人社區(qū)”,唐代宰相令狐楚的宅邸便坐落于此。劉禹錫與令狐楚交往甚密,曾為其撰寫家廟碑文。令狐楚調(diào)任長安后,洛陽宅中的牡丹年年盛開卻無人欣賞,劉禹錫以詩寄情,感嘆“春明門外即天涯”的宦海沉浮。
詩借牡丹寫別情,以小見大。“一欄花”是友情的見證,“開時不在家”暗喻人生聚散無常。“春明門外即天涯”將長安與洛陽的地理距離,化作宦海沉浮的心理鴻溝,道盡文人在仕途漂泊中的無奈與牽掛。
坐標(biāo):洛陽國花園
積善坊遺址今位于洛陽國花園內(nèi),雖無昔日繁華,但洛河畔的牡丹依舊綻放,仿佛在訴說那段詩酒唱和的歲月。
踏上中原大地,在洛陽王城公園賞國色牡丹,去郊外尋覓履道里的遺蹤碑刻,感受他“為霞尚滿天”的曠達(dá);在滎陽檀山登高望遠(yuǎn),遙想少年“晴空一鶴排云上”的壯志;泛舟鄭州洛河,體味“流水淘沙”中的深邃哲思。
正如他在《秋詞》中所寫:“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位“詩豪”以堅韌不拔的品格和超越時空的哲思,將河南的山水人文化作永恒的詩篇,至今仍在河洛大地回響。
你最愛劉禹錫的哪首詩?
快來評論區(qū)分享你的感受
部分內(nèi)容綜合自:搜狐網(wǎng)、洛陽文旅、百度百科等。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