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臺灣作家、文化學者薛仁明攜代表作《其人如天》新版亮相廣州,并舉辦分享講座。薛仁明長期關注中國禮樂文明的當代實踐,著有《天人之際:薛仁明讀〈史記〉》《孔子隨喜》《樂以忘憂:薛仁明讀〈論語〉》等書。新版《其人如天》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今年4月出版,此書延續了他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通過對《史記》中劉邦、項羽、張良等人物的剖析,為當代人理解歷史與當下提供獨特視角。
7月10日,臺灣作家、文化學者薛仁明攜代表作《其人如天》新版亮相廣州。圖為薛仁明為新書簽名。 新快報記者郭思杰/攝
當天,現場座無虛席。在一個多小時的分享中,薛仁明以幽默生動的語言解讀了歷史人物的為人之道和中國歷史,引發現場熱烈反響。薛仁明認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維度不僅體現在儒、釋、道經典或文人雅趣中,更蘊藏于百姓日常的禮樂文明實踐。他指出,歷史人物的平正豁達精神可以幫助當代人化解迷茫與焦慮。
《其人如天》主要涉及兩個主題:一為“歷史氣運”,二為“生命氣象”。前者是講時勢造英雄,后者說的是英雄造時勢。對于書中所寫的這幫建立大漢朝的人,這兩點可謂缺一不可。在該書中,薛仁明寫了一個篇章名為《閑人》,述說的是如果劉邦、韓信、陳平等人如果沒有因緣際會,沒有叱咤風云,沒有成就一番功業,他們若一直是“閑人”,該如何自處?
“雖然英雄有時造時勢,但是更多的是時勢造英雄。”薛仁明認為,“時勢不是我們說了算的,如果我們沒有一展宏圖的機會,一直懷才不遇,那么也不要憤憤不平。”在他看來,如果劉邦沒有當上皇帝,陳平沒有成為開國功臣,他們依然會把日子過好。“如今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我想他肯定對這個時代不敏感,其次有些夸大了自己,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但凡覺得懷才不遇的,懷的都是小才。如果你懷的是大才,放心不會不遇。”薛仁明笑著說。
如今,歷史類書籍是眾多讀者的熱門選擇。談及讀史書熱,薛仁明表示:“讀史書和我們跟人家平常來往一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能看到歷史人物的優點,或者看到他們的缺點,再反觀自己,就能學到東西,獲取能量;如果自己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看這些歷史人物,對他們指指點點,認為他們這不行,那也不行,則會丟失能量,不如不讀。”
采寫:新快報記者 黃聞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